2014-05-06 00:13:27
電商的發展及不斷涌現的商業綜合體,給傳統零售業造成巨大沖擊。5月5日,百盛在濟南的唯一一家門店正式關閉。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杰 孫衛濤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杰 孫衛濤 發自北京
編 者 按
電商的發展及不斷涌現的商業綜合體,給傳統零售業造成巨大沖擊。其中,外資商業零售企業在華的生存狀態更是令人關注。5月5日,百盛在濟南的唯一一家門店正式關閉。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也正調整全球布局,一方面撤離印度、泰國、哥倫比亞等多個邊緣市場,另一方面重啟巴西市場電商業務并密切關注中國電商發展。伊藤中國進行高層人事調整,希望給其北京市場業績帶來起色。有專家建議,外資零售企業要從頂層設計改變,進行錯位經營,同時應加強本土化建設。
在雄心勃勃殺入濟南兩年后,百盛突然偃旗息鼓。
昨日(5月5日),百盛在濟南的唯一一家門店正式關閉。濟南百盛一位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場已經正式關門,專柜全部撤離,如果有退卡的消費者可以拿著有效證件盡快來辦理。
至于百盛濟南門店關閉的原因,記者致電北京百盛集團總部,但未獲得正式回應。
山東大學房產研究中心主任李鐵崗表示,百盛退出濟南市場的原因,是由于商業地產總量供給相對大。另外,目前濟南出現的多個商業綜合體項目,也對百盛傳統的商場模式造成了一定沖擊。
開業兩年便“夭折”/
據了解,百盛濟南店位于市中心地標泉城廣場附近,周圍商業地產云集。百盛在此區域內已屬邊緣化位置。
土生土長的濟南人田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泉城廣場附近有銀座購物中心,吸引了大量客流,北面有投資30多億元的恒隆廣場,是高檔品牌的聚集地,還有豐富的餐飲業態吸引了不少人氣,相對離泉城廣場較遠的百盛商場人流變得較少。
RET睿意德執行董事聶綺冰表示,山東當地百貨品牌一直居于強勢,也是百盛商場難以立足的原因。比如銀座、貴和等當地品牌從起步、經營到品牌招商都早于百盛。這樣百盛在資源和網絡方面就要花更大的功夫,突破原有品牌的難度就更大。
此外,目前電商已經可以涵蓋濟南本地人很大一部分購物需求,因此逛商場更多的是滿足社交需要,在滿足購物需求的同時,又可以和朋友、客戶聚會、吃飯、看電影等。
“百盛商場恰恰缺失這一點,業態單一、商品品牌同質化嚴重,價格方面也沒有優勢,沒有特別的東西可以吸引人們去消費。”田先生表示。
北大縱橫商業咨詢零售業管理合伙人陶文盛分析稱,從這家門店分析開看,從2012年開店僅經營兩年就關閉,最大的可能是銷售預期沒達到。
事實上,這是百盛近兩年來關閉的第五家店。2012年7月,百盛關閉了上海虹橋店和貴陽金鳳凰店。2013年百盛又關閉了貴陽和石家莊的門店。目前百盛在中國36個城市僅剩下56家店。
關店的同時,集團業績表現也不佳。2013年財報顯示,百盛集團實現收入174.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3%,但經營所得利潤下降49.7%至5.43億元,凈利潤大幅下滑58.4%至3.54億元。
零售專家丁利國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中國零售形勢變化太快,外資企業已經普遍跟不上形勢的變化,以前在國外的商業模式和管理經驗已經在中國行不通;另一方面外資零售企業本土化還是不夠,對變化中的中國市場敏感度不夠,導致創新不足,都是小大小鬧,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遭遇業績困境的百盛也在尋求突破。去年百盛在北京復興門店進行業態上的調整,引進了3000平方米的餐飲業態,希望能增加客流。
丁利國認為,百盛需要頂層設計,從根本上去變革才有希望,而不是小打小鬧進行業態調整。
商業物業供大于求/
在陽光100置業集團常務副總裁范小沖看來,現在很多企業在轉型做商業地產,而商業地產有其特定規律,也特別考驗商業地產商的運營能力。某一個企業的撤出,不代表整體市場不好,但是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定要做專長的差異化的商業地產,否則就會進入同質化的價格戰。
據業內人士透露,“商業地產熱”始于2009年,由于當時恰逢濟南全運會舉辦,濟南進入商業綜合體時代。同時,濟南商業項目也逐漸活躍起來。品牌商業項目如恒隆廣場、萬達廣場進駐,一時間新一輪的商業置業熱潮集中,商業物業存量攀升。
克而瑞數據庫數據顯示,濟南2010年以來商業營業用房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合計結果顯示,2010年至今年一季度,濟南商業營業用房的供應套數為23643套,成交僅為12531套;供應面積為1608072平方米,成交僅為852368平方米,成交套數和成交面積都為供應量的53%。
山東大學房產研究中心主任李鐵崗分析,消化掉目前的濟南商業地產庫存,是有一定的難度,但供應過量是相對需求來說。目前就要挖掘需求,要擴大濟南商業覆蓋的范圍,或者濟南市打造成旅游中心。對于傳統商業模式,從內部可以解決供需,可以從市場方面進行一種深度的細分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供給過量的泡沫。
“要進行不同層次的錯位經營,在消費的前段和后端進行延伸都可以拉大需求的量,這樣也可以避免同質化競爭。”李鐵崗認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