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2 00:46:21
◎曲 子
從去年底 《國務院發布保護投資者權益九條意見》,到近日《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還包括“國六條”的國務院文件出臺,資本市場的發展已經提升到國家層面的戰略性高度。
回顧歷史,從未有過國家層面對資本市場如此的緊迫感與高密度支持。何以如此?或許這涉及除樓市外最大的群體市場:A股市場。樓市和股市在任何國家都是頭等大事。
新“國九條”的發布,筆者認為,有兩點值得關注:第一,更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第二,改變過去經濟增長的金融模式。
第一,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風險在哪?萬眾矚目:房價拐點已經確立,但更多人把風險聚焦在直接風險上,比如開發商資金斷裂、跑路、破產倒閉,以及銀行信貸大量壞賬上。
在筆者看來,這些可見風險不僅是直接風險,而且是過去的風險。但卻少有人關注中國經濟未來的真正風險是什么?這是筆者理解新“國九條”及之前兩個文件支持資本市場的核心。也就是說,當銀行信貸不再能向未來經濟提供資金血液支持時,什么還能承擔這個責任?
一旦房地產危機爆發,其路線與邏輯清晰可見。但多數分析忽略了最核心一條:房價(地價)大跌,會造成全國信貸抵押品價值大幅度縮水。此情形下銀行只能收貸、緊縮信用。
房價大跌意味著全社會信用周期收縮的開始。它不僅是銀行信用緊縮,市場也會出現信用緊縮一面倒的情景:企業和個人家庭都會緊縮開支。這才是危機蔓延的核心。
即便強令銀行不收貸,但銀行新增貸款的抵押品在哪里?事實上,中國經濟大多風險都集中到銀行了。經濟正常運轉的資金都有可能缺乏,更遑論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資金血液了。這才是新一屆政府思考的真正戰略性問題。
新“國九條”中“培育私募市場”和“積極發展債券市場”兩條,前者,對私募發行不設行政審批——前所未有的寬松態度;后者,會涉及之后很快會推出的市政債。
也就是說,新“國九條”已充分考量房地產危機對金融和社會帶來的沖擊,誰來、誰能承擔未來經濟增長的資金支持問題。可以設想多家IPO企業成功上市和債券市場擴大可以向市場提供多少健康資金支持,以及新的投資對象。
中國的經濟貨幣化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將展開的是中國經濟的金融化。須指出的是全球經濟兩大趨勢不可阻擋:經濟全球化與經濟金融化。
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可以定義為貨幣經濟,貨幣經濟的背后是銀行信貸經濟。這種論斷完全可以得到數據支持。
數據一,2013年末,銀行業資產151萬億元、A股市值23萬億元、債券余額27萬億元,GDP產出56萬億元。銀行業資產是GDP的2.7倍、股市的6.5倍、債券的5.6倍。如此金融結構表明了銀行如何掌控經濟的。
數據二,201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71.9萬億元,同比增14.1%;同年GDP56萬億元、同比增7.7%。貸款是GDP的1.26倍,而貸款增速是GDP增速的1.83倍。
數據三,統計數據表明,過去5年,中國銀行業賬面資產激增15.4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銀行僅增2.1萬億美元;總資產147萬億人民幣,為2013年GDP2.5倍。
去年6月底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資金去哪了?答案很簡單:錢流向了不該去的地方。
1997東亞金融危機所揭示的金融結構性缺陷:企業融資高度依賴銀行。金融業貨幣和期限多重錯配,尤其是銀行業。
以上所表明的是,中國金融體系過多依靠銀行信貸支撐,也即過去中國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模式。這是中國經濟與金融現在困境的最大癥結。
銀行或金融市場為主導的兩種經濟金融模式,最大區別是間接與直接融資所占比重。兩者的結果差異體現在經濟效率高低、風險集中與分散等方面上。美國是后者典型代表;中、日、歐基本上屬前者。金融危機過去5年,現在這四大經濟體的現狀已充分說明了癥結所在。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不僅要解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金融模式問題,還涉及更大的戰略性考量:中國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這是中國經濟更加根本性的經濟問題。而這更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