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6 00:37:5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娜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李娜 發自成都
生不逢時,“60后”基金(第60家及以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沒能趕上牛市大擴張的高峰期,卻在近幾年的A股熊市中被凍得直打冷顫。紐銀梅隆西部基金、長安基金的二股東都在接連撤退,公募基金的牌照看起來也不似往常那樣誘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被稱為“全能王”的基金子公司,在監管層出臺多個文件對其大念 “緊箍咒”后,經營成本不斷抬高,制度紅利逐漸削弱。在此背景下,寄希望于基金子公司扭虧的“60后”基金公司,似乎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其股權也漸漸淪為“雞肋”。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基金公司的行業洗牌意味或已悄然臨近。
兩“60后”基金二股東擬撤資
日前,市場傳出消息,紐銀梅隆西部基金的二股東,紐約銀行梅隆資產管理國際有限公司將出售持有的49%股權。
而外資方撤退的原因,在于基金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來持續虧損。紐銀梅隆西部基金的大股東西部證券歷年年報顯示,2011年紐銀梅隆西部基金虧損4248萬元,2012年雖然有所起色但仍虧損1331萬元,2013年再度虧損4338萬元。同時,紐銀梅隆西部基金的公募資產規模在過去的一年多持續縮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僅剩下3.62億元。此前,據證券時報報道,接替外資方的為國內一家叫做利得財富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
無獨有偶,同屬“60后”的長安基金,其二股東美邦服飾也決意轉讓手中持有的33%公司股權。盡管長安基金旗下的子公司在2013年資產規模也在開疆拓土,但仍難擺脫虧損泥潭。根據美邦服飾年報,長安基金2011年營業收入117.47萬元,凈虧損2698.48萬元。2012年,長安基金營業收入548.13萬元,凈虧損3310.68萬元;2013年,長安基金營業收入6198萬元,凈虧損1629萬元。
截至目前,在證監會注冊名單中的基金公司已擴至90家。然而,縱觀后面成立的30家基金公司,恐難說找到已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
“這些新基金公司長期虧損,股東撤退的現象會越來越多。股權轉讓的價格也很難比肩以往牛市的高價。原來拿個公募牌照不容易,籌備審批就得很長時間。現在可以說股東進退都不容易,有些尷尬”,深圳某基金公司高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三文件削弱子公司制度紅利
投資范圍不受任何限制,基金子公司自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享受令券商等機構眼饞的制度紅利。在通道業務狂飆突進后,行業風險不斷累積,證監會因此出手給基金子公司大念“緊箍咒”。
4月下旬,證監會下發的26號文件中,明確封殺資金池業務和“一對多”通道業務,并約束投資范圍,改變激勵體制等。這對依靠通道業務或資金池起家的基金子公司而言,無疑是一拳擊中要害,終結了其野蠻生長的時代。
5月16日,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以及外匯管理局等五部門發布了 《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 “127號文”)。“‘127號文’明確禁止銀行對同業業務提供任何第三方擔保,這會直接壓縮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業務的生存空間。尤其是對那些銀行系背景的基金子公司而言,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北京某基金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
稍早些,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推進證券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拓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投資范圍,允許投資于未通過證券交易所轉讓的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利。這對同樣嚴重依靠通道業務的券商資管而言,無疑將會是一次松綁行動。
“未來基金子公司在非標資產的項目中,券商資管也將成為競爭對手”,滬上某基金子公司負責人明確向記者表示。
種種跡象顯示,基金子公司起初的制度紅利正在逐漸被削弱。
事實上,基金行業賺錢效應的缺失,使得尚處探索盈利模式階段的新基金公司,不但要支付公募基金高額的維護成本,非公募業務也處在起步階段,長期虧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除非有銀行這類強勢的大股東背景,新基金公司基本上就是一場燒錢的游戲”,滬上一名基金公司高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則感嘆道,“基金行業‘錢景’不似從前,遲早會迎來行業洗牌,未來基金公司股權轉讓的事情也會頻繁涌現。”
時下籌備公募基金公司的企業和機構,多是奔著“萬能”牌照的基金子公司而去。然而,4月底證監會表示,基金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公募資產規模不到50億元,將會暫緩審核子公司申請業務。“做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對于現下的公募業務,一位新基金公司人士這樣形容目前的困境。
獵頭轉身擁抱互聯網金融
基金行業的冷意,讓此前大賺的獵頭感受到陣陣寒意。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金融“浪潮”掀起,獵頭們則轉身擁抱互聯網這塊大市場。
“現在公募基金招聘很少,子公司招聘的崗位最全最多,人才缺口比較大。但從4月份以來,子公司對電子商務崗位的需求明顯上升。”深圳某獵頭坦言。
基金業一位資深人士則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基金和互聯網企業在互相挖人,互聯網那邊搞不懂基金,也在挖這邊懂基金產品和基金銷售的人,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又搞不懂互聯網,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