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醫生眼中的職業改革:多點執業釋放更多資源

2014-05-28 00:23:1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在謹慎嘗試推進醫生人才流動方面的宏觀政策之時,多點執業,以及探索自由職業醫師在國內已然出現。

上海沃德醫療中心首席血管專家、和睦家血管外科專家張強,即是探索自由職業的一位醫生。

在醫生眼中,他們又需要什么樣的醫院?5月24日,張強在“發現最佳醫療實踐——21世紀醫院院長峰會·2014”上,通過自身的創新職業模式,為國內日后探索醫師這一醫療市場資源的流動提供范本。

從體制內出走之后/

縱觀近幾年的新醫改進程,如何準確詮釋新醫改中的自由團隊價值?透視張強的經歷,或可發現個中邏輯。

2013年1月1日,張強正式探索自由職業。“說句實在話,當時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我覺得自由職業一定是中國未來醫療方面,醫生的一個選擇,是作為人生的一個探索。”

張強最早的一份簽約,對象是上海沃德醫療中心。2013年下半年,他同時又簽約了北京和睦家醫院。

放棄體制內的工作模式,并沒有降低或者減少張強的工作量。今年4月,他又和上海和睦家醫院簽署多點執業協議,簽約后的第二天就在上海和睦家醫院做了兩臺手術。

“手術時大家配合非常好,這是我的職業背景。而且和睦家醫院發展非常快,病人增長非常迅猛。”張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其脫離體制內走向自由執業的具體流程,大致如下:脫離體制內、簽約醫院、自建團隊、選擇醫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目前“張強醫生團隊”,已經和傳統意義上的公立醫院有了明顯區別。在這些公立醫院,每個人都是將來的競爭者,上升通道只有一條,所以在工作職責上,存在一定的沖突。

而張強脫離體制后構建的團隊,擁有一個專家醫生,一個醫生助理,每個專家有一個秘書,24小時跟病人保持聯系。病患不用擔心,病人難以找到或者找不著醫生的狀況。術前術后都有專門的秘書來完成,給醫生充分的專業工作時間,實踐證明,這種探索帶來了非常高的團隊效率。

如果放在全球范圍來看,醫生的角色和職業形式,實際上比較豐富。傳統形式是,過去在國內,大部分的醫生只是一種形式,在獲得醫生執照之后,可以開私人診所。再者是,選擇簽約醫生集團,相當于醫生的經紀公司,幫助醫生打理醫院之外的事情,這是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做法。還有一部分醫生選擇受雇于私立醫院,當他獲得一個充分收入的時候,他會非常忠誠。

最后一種就是社會公立醫院,目前這在中國是主流,在西方國家可能是相對比較少的。“現在再回顧我自己以前做雇員時候的照片,我們更像流水線上的工人,而現在自由職業的我,更需要自己的品牌。”張強回憶道。

自由職業的嘗試,給他帶來的變化,還體現在私人生活中。張強認為,只有家庭才是持續而強大工作的動力,如果家庭管理不好,怎么管理病人,所以這是一個觀念的轉變。除了家庭成員的照片,在他的辦公室里,還有他的病人畫給他的漫畫。

多點執業關鍵所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新醫改的過程中獲悉,目前,自由職業只是作為一種專業從業創新形式存在,并無詳實的法規支撐,和業內通俗意義上的“走穴”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張強所言:“我們在自由職業這個市場土壤里,目前還不是很好的時候,可以通過多點執業方式來釋放一些勞動力。”

最直觀地說,多點執業將改變病人的看病模式,如果醫生這種市場資源流動起來,醫療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就能得到緩解,病人半夜排隊,為了一個專家號苦苦守候的狀況亦隨之得以緩解。

在釋放醫生這種醫療市場資源之后,進一步被優化配置的醫師,將有機會參與到患者體驗主導的模式中來,更多地為病人著想。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醫療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亦認為,醫學專家若能夠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帶來的看病難問題。

但是目前的現實問題是,中國醫生身份是“單位人”,而不是“社會人”,這是自由流動的最大障礙。只有讓醫生逐漸由 “單位人”過渡到“社會人”,才能使多點執業政策落到實處。

具體來說,目前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用人單位的投入,政府的投入是以單位為基礎實施的。教學、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醫院。醫生在學術圈中的地位與所在醫院的影響力密切相關。

醫生的成長離不開醫院的平臺,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來自優質的人力資源。因此,多年來醫院一直把醫生視為自己的資產。醫師多點執業如果全面鋪開,醫院將面臨核心競爭力分流的風險。

除了單位壓力,醫療責任風險也是繞不開的難點。在發達國家,專科醫生做完手術后,其他環節有專人負責善后。而中國的主刀醫生要從頭至尾負責一名住院病人,中間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要承擔責任。

據了解,由于財政投入不足,部分公立醫院一度未曾給醫生購買醫療責任險。發生醫療賠償時,多數醫院采取醫院和科室分擔制,科室承擔費用大部分由責任醫師埋單。這種情況下,很多醫生對多點執業的醫療風險心存顧慮。

醫療質量如何保證?醫療責任誰來承擔?這些都是多點執業的關鍵問題,需要有關部門盡快從政策層面作出細致規定。蔡江南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對記者表示,同時需要在人事編制制度上改革,這樣醫生這種市場資源才能真正流動起來,進而緩解醫療市場上的供需矛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