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9 00:23:34
濰柴動力雖然持有陜重汽的多數股權,但在企業經營上并無絕對的話語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濰柴的持股更像是“投資”性質。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海艷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楊海艷 發自上海
陜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陜汽集團)借殼博通股份(600455,SH)上市的方案告吹后,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陜汽集團正在重新尋找殼資源,以再度啟動整體上市計劃。
5月26日,陜汽集團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集團的整體上市一直在籌備。”但對于是否在尋找新的殼資源,上述人士表示“并不知情”。
2009年至今,陜汽集團一直為實現整體上市而努力。不過,由于旗下主要資產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重汽)51%的股權掌握在濰柴動力(000338,SZ)手中,陜汽集團僅持有陜重汽49%的股權,因此整體上市計劃背后雙方一直存在利益博弈。“陜汽一直想通過上市實現對陜重汽的絕對控股,但濰柴不可能放手。”汽車分析師張志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陜重汽控股權成上市難題/
去年7月底,博通股份發布《博通股份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預案公告》稱,將以發行股份的方式置入陜汽集團100%的股份,其中就包括集團持有的陜重汽股權。
正當業內都認為陜汽整體上市進入“臨產”階段時,今年2月,博通股份卻宣布 “終止與陜汽集團的資產重組”,陜汽整體上市的計劃落空。
在分析人士看來,此次上市“流產”很可能是沒有達到證監會關于上市的審核要求。
按照證監會2008年4月頒布的《關于規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若干問題的規定》,“上市公司在重大資產重組的交易完成后成為持股型公司的,作為主要標的資產的企業股權應當為控股權”。與此同時,按照證監會于2006年5月實施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在審核公司整體上市的過程中,還將進一步關注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和盈利能力。
根據上述規定,標的資產控股權或許成為陜汽集團上市最難跨越的門檻。資料顯示,在目前陜汽集團擬上市的業務板塊中,陜重汽是最為核心的業務。博通股份發布的關聯交易公告顯示,2011年和2012年,陜汽集團來源于陜重汽的投資收益占集團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約為99.66%和91.81%。
“(由于僅持股49%,)即便把陜重汽放入陜汽集團整體上市的資產之中,也不能合并報表,不能被算作主營業務,只能算投資收益。”信達證券汽車分析師邢海芝表示。
按照上述說法,就算是陜汽集團重新尋找殼資源,也同樣難以規避證監會的上述“硬性”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說,濰柴動力對陜重汽的控股權已經成為陜汽集團整體上市不能繞開的關鍵點。
陜重汽為濰柴帶來可觀利潤/
“從濰柴的角度,放手肯定是不可能的,目前來看,陜重汽的發展前景依然十分不錯。”張志勇表示。
銷量方面,2013年陜重汽的銷量達到8.58萬輛,在重卡行業中排名第5位,市場份額達到13%。與此同時,在濰柴動力2013年583億元的營業收入中,陜重汽貢獻了245.6億元,利潤方面,2013年陜重汽的凈利潤達到2.6億元,而濰柴動力2013年的凈利潤為35.7億元。
“從持股比例來看,陜汽集團只能通過分紅來享有陜重汽的利潤,而分紅的方式則由濰柴 (動力)掌握。”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
汽車分析師張志勇表示,由于距離較遠,濰柴動力雖然持有陜重汽的多數股權,但在企業經營上并無絕對的話語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濰柴的持股更像是“投資”性質。在他看來,如果濰柴動力能在持股比例上“松口”,或股東雙方能達成一致促成陜汽集團整體上市,將陜重汽納入上市公司之中,從回報上來說,對濰柴動力或許更有利。
濰柴“黃金產業鏈”阻力重重/
業內人士看來,濰柴動力不愿意放手陜重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的“整車夢”。
自2005年獲得陜重汽和陜西法士特齒輪各51%股份后,濰柴動力的核心業務從此前單純的發動機板塊延伸至全產業鏈,涉及企業包括陜重汽、陜西法士特齒輪、漢德車橋。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能結合上述幾大業務板塊的競爭優勢,濰柴動力可以打造起足以稱霸重卡行業的“黃金產業鏈”。
不過,由于陜重汽、陜西法士特齒輪和漢德車橋都有陜西省國資背景,濰柴動力打造“黃金產業鏈”阻力重重。
數據顯示,濰柴動力在重卡發動機市場的占有率已經從2010年的40%下降至2013年底的36.2%。
“在此背景下,濰柴必須牢牢把持對產業鏈上各大企業的絕對控股,才能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一位熟悉濰柴動力的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目前,國家正在推進國企改革及其整體上市,在新一輪國企上市潮中,地方國資委對上市公司的股權和話語權正在被逐漸稀釋”,張志勇認為,地方政府話語權的淡化或將使得濰柴動力真正從經營上擁有對陜重汽、陜西法士特齒輪、漢德車橋三家企業的話語權,從而實現“黃金產業鏈”的打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