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5-29 08:34:01
每經編輯 陳小雨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5月28日,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干事易小準在第三屆京交會的一個分論壇上說,與貨物貿易相比,中國對服務業的保護更多,“特別是在金融、電信、專業服務和數字貿易方面。”
覆蓋了全球服務貿易量70%之多的《服務貿易協定》(TiSA)由美國和澳大利亞主導,中國于2013年9月正式提出加入TiSA談判,欲參與服務貿易規則制定。
與會一位了解談判的知情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中國服務業開放度不高導致參與制定全球服務貿易規則的難度較大。
近年服務貿易出口穩定增長
自2002年以來,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以年均11%的速度穩定增長。
2001年中國入世以前,中國的服務出口在世界僅排名第12位,占全球服務出口比重只有2.2%,而到2013年,中國的世界排名已經上升到第五位,占比達到4.5%。中國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保持著高速穩定發展,即使在金融危機時也沒有出現陡降。
根據在貨物貿易方面的入世承諾,中國從1992年逐漸將實施稅率從之前的42%降至2013年的8.7%。
“按照貿易加權方法計算,目前更加準確的實施稅率僅為4%。這是所有大型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實施稅率最低的。中國在制造業方面所開展的大膽開放,為我們換來了制造業的強勁增長。”易小準說,但服務業沒有跟制造業一樣。“中國的服務業急需新一輪的自由化進程來提升其競爭力。”
易小準說,“如果想要復制我們在制造業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就必須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改革,便于和促進服務業的貿易與投資。”
2013年,服務業在中國的GDP比重中增加至46%,首次超過制造業,仍然比經合組織國家73.6%的平均比例低。
“國家經濟增長模式應該從重點發展制造業轉型為擴展和提升服務產業,這是中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易小準說,貿易政策在此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逐步取消服務貿易限制措施是提升服務業競爭力的必要組成部分。
易小準認為,不斷提升的制造業成本讓中國沒有別的選擇,中國需要進行經濟轉型,從低成本制造業轉向高附加值的服務型經濟,而上海自貿區正在進行的服務業開放度的探索,對中國評估和制定貿易政策至關重要。
成員對中國加入存立場分歧
目前,中國服務業需要獲得可預見的規則和市場準入。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中國政府職能要發生轉變。
在WTO工作的易小準支持中國通過多邊貿易體系制定服務業規則和市場準入。
“服務貿易總協定鼓勵更多透明度、非歧視和競爭,這些義務和中國國內的改革是一致的。”易小準說,“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將多邊服務談判在世貿組織‘后巴厘’的進程中作為貿易議程的優先領域。”他預計,服務貿易談判多邊進程如果成功,有助于中國在未來10~20年的發展和增長。
《服務貿易協定》尋求新的、更高標準和規則的談判路徑,目前已進行兩年之久,現已包含了23個成員。
在全球服務貿易排名前20位的國家中,中國、印度、新加坡、俄羅斯、泰國、巴西和馬來西亞還沒有進入TiSA。到2014年5月,TiSA已經完成了6輪談判。中國于2013年9月正式提出加入TiSA談判。“但是加入TiSA要經過現有成員的同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石靜霞說。
而現在TiSA成員對中國的加入存在立場分歧,歐盟、澳大利亞傾向于接納中國加入,但美國持反對立場。
2013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弗羅曼為中國加入TiSA提出了評估條件:中國在與美國進行雙邊投資保護協議(BIT)談判時的立場、上海自貿區中的投資改革情況、中國在過去談判中是否熱衷高規格的服務貿易承諾、中國是否完全執行兩國電子支付服務爭端的WTO裁決。
這些評估“關卡”在當時被中國拒絕,但中國依然加入TiSA談判,也在上述一些領域中積極作出變革。
一位知情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中國服務業的“開放”和“能進得來”是兩碼事。“有些說是開放了,但限制很嚴,相當于沒有開放。開放標準衡量的自主性很大。”他還表示,中國入世承諾開放服務業90多個部門,在主要的行業比如電信和金融方面,開放的步子小,跟國際差距比較大。此外對外資開放的一些領域卻對民資作了限制,“開放程度低使得中國基本上難以參與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制定,至少是在TiSA這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