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6-04 00:33:05
每經編輯 楊羚強
◎楊羚強
近日,華南某市一位參與住建部座談會的政府人士透露,住建部官員在會上表示,地方確有自主調控的權利,但并不等同于放松限購。
不贊同放松限購的原因,除了此舉會向市場傳遞政府救市的錯誤信號外,另一原因是限購即使放松,也未必能有效推動市場成交量。過去限購是因為房價大漲,現在取消限購可能傳遞相反的信號。這個觀點無疑給期望限購令早點取消的業界潑上了一盆冷水。
目前,房地產市場是低迷,但為什么在沒有取消限購令的去年,整個市場卻迎來一波刷新紀錄的業績新高呢?一、二線城市固然受到限購令影響而銷售不如人意,但為什么那些三、四線城市依然市場慘淡呢?如果說限購令限制了個人和家庭的購房資格,但公司的購買資格從未取消過,如果人們真的想買房,為什么不能以公司名義購買呢?
一切的一切都只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目前房地產已經從投資品,轉向為消費品。去投資化,正是從房地產黃金十年,轉向為白銀十年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無論是金融改革,還是國企改革,未來國內居民的投資渠道,絕不會再像過去十年那么單一,越來越多的投資領域,會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房子最終要還原其原本屬性,由價格快速上漲的熱點投資商品,轉變為可以自用也可保值的一項資產。
在這個過程中,限購令取消不僅不會帶給市場積極的意義,還有可能被投資者誤以為是市場即將崩潰的信號,進而大量掛牌出售,增加市場的恐慌。
因此,與其過分關注限購令的是否取消,不如關注各地會不會在限購令上有所微調來的更為重要一些。比如,北京規定連續滿五年納稅證明(指個人所得稅)或者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的社保證明,這令很多非北京戶籍的居民難以買房。
而這些人又恰恰是目前市場的需求主力。他們想在北京買房的需求,也是正常合理的。能不能縮算納稅年限,由五年縮短為三年,甚至一年。再比如,在上海只要和父母共有一套房,若要再貸款買房,就會被當作第二套處理,不僅首付比重大大增加,利率也大幅上調。這種限購限貸政策,也無疑會“殺傷”一部分正常合理的購房需求。
事實上,限購令應該調整的重點,恰恰是要把這部分對正常合理購房需求的“誤傷”取消掉。這也許才是限購取消與否的真正關鍵所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