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基金

每經網首頁 > 基金 > 正文

基金公司股權吸引力調查:出走的公募大佬能否回歸?

2014-06-23 00:44:3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如何突破基金行業發展的瓶頸期,監管層最近給出了股權松綁的良方。從放開5%以下股權變更審批,到國務院作出關于基金公司主要股東條件的批復,再到近期證監會發布《關于大力推進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創新11條”),明確支持民營資本、專業人士等各類主體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機制日漸明朗。

新形勢下,自然人控股開閘。是否能改變此前公募人士轉投私募的趨勢?而針對“創新11條”中對基金自然人大股東的要求,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可能只有產業資本愿意介入。

明確鼓勵專業人士設立/

6月13日,證監會發布 “創新11條”,在針對放寬行業準入機制上,明確鼓勵各類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申請公募基金管理牌照,支持民營資本、專業人士各類主體設立基金管理公司。

事實上,此次監管層在公募基金自然人大股東上的表態,并非全新提法。上海某基金公司總經理稱,“這次是明確鼓勵專業人士設立基金公司。不過,在資格認定上,早在去年12月,國務院已對此作出規定,監管層覺得這已足夠,并不需要另行規定。”

去年下半年,國務院作出了《關于管理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不僅細化了基金公司法人股東資格,也首次明確自然人大股東的條件。

其中,“基金公司主要股東為自然人的,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3000萬元人民幣,在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從業10年以上;非主要股東為自然人的,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在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從業5年以上。”

雖然老版的 《證券投資基金法》中并未對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東之外的股東條件作出規定,但2004年出臺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第八條則明確限制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必須為公司。

隨后的新基金法中,要求基金公司主要股東應當具有經營金融業務或者管理金融機構的良好業績、良好財務狀況和社會信譽,資產規模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標準,最近三年沒有違法記錄。

“之前是有序實施,現在則為明確鼓勵,基金創新指導意見振奮人心。”有北京某基金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私募人士:目前談回歸意義不大/

公募基金的“奔私風”在2014年有愈演愈烈之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基金經理離任的基金多達247只,創同期歷史最高,而去年全年發生基金經理離職的基金也不過342只。截至今年6月21日,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已達104人,接近去年全年離職人數138人的水平。

6月13日,海富通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陳洪離職,又添增了投資總監離職案例。截至目前,已有6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宣布離職。其中不乏匯豐晉信基金原投資總監林彤彤、興業全球投資總監王曉明、南方基金邱國鷺、信誠基金黃小堅等業界知名人士。

陽光私募依舊是眾多公募人士離職后選擇的去向。如原國投瑞銀總經理尚健離職之后,在中國人壽資產“小駐”5個月,于2013年7月攜手紅杉資本創立上海弘尚資產;原財通基金總經理陳東升成立上海同向投資。

此外,原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劉文動成立華夏未來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在其投研團隊里,華夏基金前眾多投委會成員、基金經理現身其中,華夏未來資產現任投資總監鞏懷志此前曾是華夏基金投委會委員、投資副總監,衍生品總監陳兵原是華夏基金委托投資部總監,研究總監張勇則為原華夏基金行業研究主管,只有風控總監楊俊來自另一家公募基金——鵬華基金。

股權問題歷來是影響公募基金人士出走創業的一大原因,此次公募基金股權投資門檻降低,是否能扭轉公募人士出走私募的趨勢,更進一步說,是否能引發私募人士回歸公募行業?

一位近期前往私募基金的原公募基金知名投資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辭職創業無非是為了解決股權的問題。不過,即使公募基金允許自然人擔任大股東,可能存在的“玻璃門”仍讓他頗為謹慎。

“這一過程很多事情仍無法預計。”上述人士表示,“自然人擔任大股東,畢竟還需要資格審批,包括私募基金可以從事公募業務,這一提法早已獲得肯定,但現在看來整個進展非常緩慢。”

公募基金目前盈利前景不明,也是他考慮是否涉足這一領域的另一因素。“銀行渠道太強勢,公募基金整個生態環境還沒有恢復,現在并不是進入的好時機。”上述原公募基金知名投資人士表示,也不排除公募基金運營成本降低之后,未來值得一試。現在談回歸不回歸,意義并不如之前那么大。隨著資產管理行業逐步走向混業經營,公私募以及券商、信托之間的牌照區別早已不再明顯。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私募基金什么都要自己費心。”還是看好公募基金專業化分工對私募基金人士的吸引力。

公募人士:更愿意以團隊身份持股/

多方權衡之后,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覺得基金公司股權的吸引力并不算大。“若是成立私募基金,可以身兼董事長、首席投資官,也可以自己投資。”該基金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三年抓住一波行情并不難達到。”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嚴密監管,即使只作為大股東出現,也會覺得比較頭疼。

公募與私募的兩相比較,上述基金經理表示,他更看好基金公司投研團隊集體持股的方式。“不過,這也要看基金公司股權以何種價格轉讓給投研部門,基金公司目前利潤率不高的情況下,若是轉讓價格過高,投資回本期過長,那也非常難熬。”

一位已持有基金公司股權的基金高管,在談及是否愿意成為基金公司大股東時表示,大股東需要的出資門檻以及行業盈利前景不明,是其需要考慮的兩大因素。“基金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金需要1億元,即使只控股51%,這也需要一筆不少的錢,此外,國務院批復文件中還對基金公司自然人大股東的從業年限,提出了要求。”

“更愿意以團隊的身份持股。”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表示,“若是成為大股東,目前可能只有明確具有某種優勢的產業資本愿意介入。”

近期發生的資本入股基金公司案例也證實了上述基金公司高管的邏輯。阿里巴巴入主天弘,是攜互聯網渠道優勢而來;而一位接近利得財富人士談及公司洽購紐銀梅隆西部基金股權時,也提及了自身的渠道優勢;同時也指出,長期看好資本市場,現在入股公募基金,能獲得不錯的價格。

對于自然人出手公募基金的設想,多位業內人士稱,能達到自然人大股東門檻的從業人員并不算多,可能少數基金公司總經理愿意嘗試,或者史玉柱、馬云這類有實力的產業資本擁有人出于完善產業鏈的考慮而介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