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1 00:52:3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自北京
如果將匿名社交按關系維度劃分,可以分成 “陌生人匿名社交”與“熟人匿名社交”。
匿名社交產品為什么有市場?一位從業者將其概括為:匿名社交產品的價值,從內容發表者來說,在匿名狀態下,更容易實現內心更深層次、更真實的情感表達;對于觀看者來說,主要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
匿名社交產品目前仍處于燒錢階段,尚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下一步如何發展?
下一個微信級市場?
推出匿名社交產品“吐司”的大街網CEO王秀娟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匿名社交模式興起的本質原因不在于“匿名模式”,而是用戶在社交形態上的階段性轉變的結果。因為社交形態已經走過了好幾代,從Myspace到Facebook,再到Secret、Snapchat,其實皆代表了社交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形態,從興趣愛好聚合的社交關系,再到熟人社交,現在又進入到把熟人變成陌生人的社交關系。
“在Facebook之前,用戶停留在電話、短信等輕社交的場景下,而有了Feed模式之后,用戶之間可以相互點評,因此,把熟人變成陌生人,這其實是社交形態演變到一個新的階段,也更符合人群的需求,本質上滿足了這種尋求形態上的轉變。”
事實上,不論是“召開發布會”還是“好友印象”,這些在匿名社交領域的微創新都可以看成某種新形式的探索,匿名社交場景下的需求痛點并未被挖掘殆盡,仍在不斷探索的路上。
關于匿名社交市場的未來格局,王秀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匿名社交更接近平臺型的產品,所以一定不存在共存幾十家的狀態,目前各家還處于發展初期,所以將來會有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
在采訪中,已有人將匿名社交作為下一個微信級市場來對待。
不過,也有人不看好匿名社交的前景。上述世紀佳緣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科技企業IPO時,很難以“負能量”邏輯的產品來沖刺上市,而無秘類產品則為“負能量”邏輯的產品。
盡管前景不明,但巨頭們已開始嘗試性進入這個行業:騰訊“兩手抓式”介入此市場,一方面旗下QQ空間最新版本推出小秘密功能,定位好友間的匿名社交;另一方面,5月中旬左右,騰訊參投了Whisper的最新一輪融資,且有消息指出,騰訊有意再投資1500萬美元。另一巨頭阿里巴巴旗下的來往,已推出了一個名叫“草莓”的匿名扎堆。
在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的參與下,目前中國匿名社交市場的參與者中,形成了三股力量:以騰訊為代表的巨頭級公司、以無秘、脈脈等為代表的創業型公司以及以Secret等為代表的國際型公司。
燒錢階段仍會持續
在爭議聲中的匿名社交,其商業化前景同樣說法不一。
反對者如上述世紀佳緣高管認為,從產品商業化的角度來說,類似無秘的產品,用戶基本上只將其作為一個吐槽平臺,很難進行延展式的商業開發,比如很難想像,會有人在無秘產品上玩游戲。
但在林凡看來,如果匿名社交產品的用戶存量足夠大,完全可以像陌陌那樣去做游戲聯運,因為游戲的現金流較大,盈利模式清晰,對于依靠流量進行商業變現的產品而言,轉型游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游戲聯運對于用戶的粘性要求較高,如果單純靠爆料八卦來導新用戶,會導致整個APP的用戶留存率較低,以及二次獲取用戶的成本較高,“說白了,還是看匿名社交的產品是否有足夠強的用戶粘性”,林凡對此補充道。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除了游戲外,匿名社交還可以選擇原生廣告(NativeAds)模式,原生廣告是去年廣告界非常火爆的概念,和傳統的banner的區別在于,原生廣告模式將廣告變成內容的一部分,從而在媒介特性、用戶體驗和廣告主效果之間找到平衡。此外,類似于QQ開發的相關增值服務以及交易類模式,皆可作為參考的商業開發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各家對于外界較為關注的盈利以及商業化的問題并不在意,而更關心用戶獲取問題。畢竟匿名社交仍處于初始階段,對于用戶的爭奪在某種意義上才是衡量其業績的關鍵指標。一位做匿名社交產品的創業者對記者坦言:“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有了用戶,有了流量,商業模式自然不是問題。”
除了上述看得見的模式,一些隱形變現模式也可能是可選項。比如當一款匿名社交產品沉淀了大量的用戶信息后,這些文本本身或許也是可供開發的有價值數據產品。
對此,王秀娟表示,一方面,一些產品的確需要數據的沉淀,并且沉淀越深,價值越大。另一方面,并非能沉淀數據的產品才有價值,如果一款產品能夠滿足用戶的部分核心需求,那么便是有價值的。以往做社區,運營者總是強調信息的沉淀價值,但現在是快餐文化,一切得向前看。王秀娟舉例子說,比如“Snapchat這種閱后即焚的產品就沒有價值嗎?”
在與不少匿名社交產品一線運營者的溝通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切地感覺到,對于外界關心的盈利問題,目前他們幾乎未將其提上議事日程。主要緣于兩點:首先,目前的匿名社交行業,仍處于初始混戰階段,即將迎來一場淘汰賽,在此之前,強化用戶體驗以尋找活下去的路徑才是重中之重;其次,在互聯網邏輯中,只要有用戶,商業化從來不是問題。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匿名社交領域的行業焦點仍會是燒錢形式下產品層面的差異化比拼,而非商業化開發。只有待這個市場的用戶粘性被證明可持續,且行業競爭經過大浪淘沙后形成寡頭格局時,商業化開發才會成為屆時行業比拼的重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