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6月P2P成交繼續放量 業內集體警示“生存危機”

2014-07-08 00:11:37

剛剛過去的6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仍繼續增長。數據顯示,6月網貸行業總成交量達141.48億元,較5月上漲3.17%,與此同時,6月亦有多家平臺跑路或關閉,因此,在多位人士看來,P2P行業的生存危機正在臨近。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剛剛過去的6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仍繼續增長。數據顯示,6月網貸行業總成交量達141.48億元,較5月上漲3.17%,與此同時,6月亦有多家平臺跑路或關閉,因此,在多位人士看來,P2P行業的生存危機正在臨近。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籌)首席風險官胡曉明在某論壇上指出,在中國,因為資本力量的推動,P2P被神話了,但是在未來的12~18個月,會有大量的P2P公司迎來生存危機。

多位業內人士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P2P隊伍不斷壯大,使資金供大于求,跑路風險加劇,正在危及用戶以及P2P平臺自身;另外,P2P平臺運營成本較高,而盈利情況并不樂觀,仍以燒錢為主。伴隨著監管細則的出臺,大量的P2P平臺將面臨生存危機。

E微貸CEO陸浪濤認為,現在大部分P2P是類金融模式,對金融沒有足夠的敬畏,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行業的發展時間短,優秀專業人才匱乏,從業者整體素質參差不齊。應盡快設立行業準入門檻和監管辦法,同時對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分類監管,對于不同的中介定位設立區別對待的監管辦法。

部分平臺面臨生存危機

根據網貸之家的最新數據,6月網貸行業總成交量達141.48億元,較5月 (修正值137.13億元)上漲3.17%。2014年1月以來,行業成交量月平均增速為6.92%,按此增速,預計截至2014年底,行業每月成交量可突破200億元。不過,數據同時顯示,6月有10家平臺跑路或關閉,目前問題平臺共147家,占全國平臺數的約14.69%。

胡曉明在上述論壇上指出,金融的本質,如果涉及到信用風險管理,必須遵循金融關于信用風險管理的規律、特征,互聯網金融也是如此。但是在中國,因為資本力量的推動,P2P被神話了,在未來的12~18個月,會有大量的P2P迎來生存危機。在金融當中如果涉及信用風險,永遠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收益的當期性。今天的利息馬上收到了,但是風險可能12個月、18個月以后才出來,今天很多的創業者在上面犯了錯誤,進而演變成非法集資或者其他風險事件。

陸浪濤也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從P2P的運營成本上來看,現在比兩年前高了好幾倍,特別是一些小平臺生存空間已經非常狹窄。從目前所謂的“大”平臺急著賺快錢的角度來看,盈利也并不樂觀。此外,現在涌入P2P的主力已經發生改變,很多做傳統行業的老板在咨詢怎么搞P2P,想進入或已進入P2P的傳統行業經營者越來越多。綜合這些因素,大量的P2P公司可能將面臨生存危機。特別是小平臺,如果沒有特別的優勢資源,將在短時間內出現生存危機。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錢海利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P2P隊伍不斷壯大使資金供大于求,跑路風險加劇,正在危及用戶以及平臺自身。而且由于所涉金額巨大甚至可能引發社會、金融市場的系列反應。銀監會牽頭研究的行業監管細則的即將出臺,將使P2P行業面臨大洗牌,未來得以生存下去的P2P企業或將減少至百余家。

“P2P的健康發展必定要經歷一些風雨,淘汰一批經營不善的網貸公司,甚至要打擊掉一批借P2P平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團伙。經過洗牌之后,一些巨型的、有實力的網貸公司或許將兼并一些中小型網貸公司,最終形成規模經營。”金信網首席運營官安丹方分析道。

P2P平臺偏離信息中介定位/

記者亦注意到,目前很多P2P公司采用的是類金融模式,但缺乏對金融的足夠了解,從業人員缺乏金融從業經驗,尤其是風控經歷。

“有些平臺的問題就出在它對金融不夠敬畏,對信用風險根本沒認知,互聯網是抵消不了信用風險的規律性的,只有老老實實確保核心資本充足率,確保壞賬撥備,并進行信用評估,才是王道。互聯網金融需要的不僅僅是激情。”胡曉明指出。

陸浪濤也分析指出,現在大部分P2P公司的確是類金融模式,而且對金融沒有足夠的敬畏,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行業發展時間短,優秀專業人才匱乏,從業者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個人認為應盡快設立行業準入門檻和監管辦法。同時,對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進行分類監管,對于不同的中介定位設立區別對態的監管辦法。

安丹方則表示,P2P的信用管理應納入互聯網金融標準。P2P是出借人與借款人的借貸信息服務平臺,而中國目前的信用管理體系相對缺失,如果不對借款人進行詳盡的信用調查、管理,那么就不能規避風險。

錢海利亦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P2P平臺想要盈利就需要有較高的成交額與成交率,這也使得多數P2P平臺開始變異,向信用中介演變,嫁接擔保、理財等服務,開始承擔起銀行角色。但是多數P2P平臺忽視了自身資金體量有限這個現實。這在很大程度是P2P行業的“三無”狀態所致。

記者注意到,其實監管層早已注意到一些P2P平臺正在偏離信息中介而向信用中介轉變。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龔明華去年底就曾指出,“P2P作為信息中介,應是為出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撮合的平臺。但現在一些P2P平臺偏離了這個方向,變信息中介為信用中介,并采用了擔保、債權分拆、資金池等多種方式,這些方式已經偏離了民間借貸的范疇,確實需要嚴格管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