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1 00:27:0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昨日(7月10日)下午,作為中美兩國元首的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國務委員楊潔篪、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和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出席了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成果記者會。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宣布,本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雙方共達成90多項成果,為今年11月兩國元首的APEC會晤打下了基礎。
其中,中美雙方對于備受關注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將爭取2014年就雙邊投資協定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并承諾2015年早期啟動負面清單談判。
雙方關注多領域合作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是2006年9月由當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什發起設立的,是中美現有20多個磋商機制中級別最高的一個。這樣的高規格對話,決定了每次中美雙方都會出動部長級代表團談判討論。
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自7月9日開始舉行,期間有“宏觀政策和結構改革專題會議”、“貿易和投資專題會議”、“科技創新專題會議”及“金融業和監管專題會議”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經過兩天的對話和溝通,不少出席本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雙方代表,在筆記本和資料頁上都貼滿了標簽,上面記錄著此次對話的過程和細節。出席成果發布記者會的雙方代表汪洋、楊潔篪、克里和雅各布·盧也不例外,也是手拿筆記或資料。
據參會的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張向晨介紹,在專題會議上,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談了推動制定國際經貿新規則問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談了促進中美雙向投資問題;科技部長萬鋼談了促進中美創新合作問題;農業部副部長牛盾談了擴大中美農業貿易和投資合作問題;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談了拓展中美天然氣貿易與投資合作問題;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談了為中國國有企業對美貿易投資營造公平環境問題;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甘藏春談了透明度問題。
美方的代表們也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服務業開放、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創新政策等方面表達了關注。
這些議題,都與中美雙方正在進行的BIT談判相關。
中國入世談判時中美雙方的貿易代表龍永圖和查倫·巴爾舍夫斯基也在此次對話期間,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呼吁雙方像當年入世一樣,盡快達成BIT談判,稱“雙邊投資協定的簽署,將像中國加入WTO那樣,為兩國帶來可觀的收益,并且進一步加強中美整體關系”。
BIT談判棘手又光明
中美雙方對BIT談判都持“棘手卻又有信心”的態度,其談判的核心是確保中美雙方以非歧視性原則對待對方的投資者和投資。
被許多觀察家喻為 “第二次入世談判”的中美BIT談判,在2008年已經啟動,但在奧巴馬就任總統后,這一談判停了下來,直到2012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才決定重啟,并在2013年確定了談判方向。
2013年7月,中美兩國的談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即雙方達成協議,雙邊投資協定將涵蓋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負面清單”中明確列出的領域除外,并保證中美投資者在整個投資環節中不被區別對待,在最初的市場進入階段和投資開始階段都是如此。
這意味著兩國的投資者,在投資設立工廠、農場及協定涉及的其他領域時機會均等,并在征收和限制投資回報時享有同等法律保護。
張向晨說,中美BIT談判迄今為止已經進行了13輪,最近的第13次談判于前不久的6月9日~13日在北京舉行。“在第13輪談判中,雙方就協議文本進行了充分談判,取得了重要進展。”
中美BIT談判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文本談判,另外一個是負面清單談判。
目前,中美雙方在文本談判的許多條款上達成一致。張向晨說,“在文本談判基本達成一致的時候,中美雙方將啟動負面清單的談判。”
他也坦承,由于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兩國政府的監管能力也有差異,估計在進行有些條款和負面清單的談判時,會遇到困難,但相信雙方最終能達成一致。
中方目前認為,在美投資的中企的確面臨一些困境和障礙。“我們認為美國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存在概念模糊、程序不透明的問題,對涉及國家安全審查和安全風險的項目所作的限制條件過于嚴苛。這些限制導致中國公司遭受損失,也影響了中企赴美投資的信心。”張向晨說。
雅各布·盧則認為,美國外國投資者投資委員會(SEC)審查的外國投資項目使用相同的規則和標準,美國將與中方就外國投資審查概念進行溝通。
龍永圖和巴爾舍夫斯基均認為,兩國目前談判中所遺留的問題均相當棘手,其中包括:“負面清單”中應包括哪些領域、哪些不適用于通用的非歧視性原則、如何在州省級推進雙邊投資協定、如何建立爭端解決機制。
至2012年,美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累計約為700億美元,當年投資約為30億美元,約占在中國直接投資年總量的3%。中國當年對美投資達40億美元,累計對美投資170億美元,在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總存量中,中國占比不足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