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4 00:24:4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記者 李娜
A股市場中,醫藥行業作為成長性行業的典型代表,借著相關政策層面的推動,其投資機會也越來越受到多方機構資金的眷顧,同時也造就出上半年不少牛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近期多家公募基金都在招聘醫藥行業研究員,其背后更多是基于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做出擴充團隊的考慮。
盡管公募基金求賢若渴,但基金公司仍舊很難招到心儀的人才,相關崗位長時間空缺。
4基金公司急招醫藥人才/
伴隨滬深A股持續擴容,市場熱衷的投資標的較之前也發生了明顯地更迭。相伴而行的是,基金公司投研力量布局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攻防兼備的醫藥行業,一直都是基金研究的重點。隨著醫藥行業的擴容、政策扶持等,公募基金的研究力度也在向醫藥行業大幅度傾斜。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近期至少有4家公募基金在招聘醫藥行業研究員,其中包括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匯豐晉信基金公司、國泰基金公司以及金鷹基金公司,而上述4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對招聘信息均予以了確認。
基金行業人員流動性大,招聘醫藥行業研究員也屬于正常。據了解,基金公司此番招聘的背后更多是基于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做出擴充團隊的考慮。
“我們上個月就開始招聘醫藥行業研究員,現有人手不夠用,主要是擴充團隊”,上述一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坦言。
而滬上一家基金公司工作人員也表示:“我們的確在招聘醫藥行業研究員,公司對醫藥板塊的投資機遇比較重視。”
此前,信達澳銀基金公司也曾發布招聘信息,尋找醫藥行業研究員。
投重兵布局醫藥研究/
之前A股市場熱衷的投資對象集中在金融、地產、煤炭和有色等傳統行業,而迎合經濟轉型發展,成長性行業已上升至首位。
作為成長性行業中最大的一塊,醫藥行業的地位逐漸提高,基金對其部署的力量也在不斷增強。那么,在現有基金公司研究兵力投放中,醫藥行業的配置情況又是怎樣呢?
“目前來看,主流券商在醫藥行業上,一般至少需要配置3到5個人。基金公司方面,如果上層不重視也就配一兩個人,若公司重視可能會多些。醫藥行業研究有兩種分工,一種是按照子行業分工,光化學藥、中藥、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方面就需要4個人,還不包括醫藥商業領域,但這在公募基金研究團隊中算是配置很高的。”一位醫療行業基金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這是一種趨勢,現在大家比較認同醫藥行業的重要性,同時行業里每個公司的個性化比較強。”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
前述醫療行業基金經理進一步分析表示,“醫藥行業目前大約有1.6萬億元的市值,合計兩百多家上市公司。假如基金公司配置4個研究人員,一個人就要管50家,仍然會很吃力。簡而言之,醫藥行業非常重要,個性化差別大,深度研究是能夠創造出投資價值的。”
與此同時,據了解,上述4家基金公司雖求賢若渴,合適的人才依然難尋,相關崗位仍虛位以待。
對此,滬上一位資深的醫藥行業研究人員并不奇怪。“醫藥行業有專業壁壘,抬高了門檻要求。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改革,包括一些研發技術上的革新,對人才的要求比較高。具體來看,特別是招聘時,可能要求你擁有生物學背景,或者知識領域要求很高。即使研究實力突出的券商,也是有所側重,比如有些側重疫苗領域,有些會深挖化學藥。所以,招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該醫藥行業研究人士向記者分析道。
“基金公司招聘時,往往要求有醫藥背景,或者相關工作經歷,有的還有學歷要求,甚至年齡也有限制,而往往學醫藥(的人)并不太懂資本市場,可以說是人才的供需失衡導致了相關招聘變得并不輕松。”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有關人士表示。
醫藥主題性機會興起/
事實上,就在基金公司招聘醫藥行業研究員的同時,公募陣營中主打醫療牌的行業基金,又即將增添兩位新成員。公開資料顯示,嘉實醫療保健股票型基金于7月14日開始公開發售,而華潤元大醫療保健量化股票型基金已在公開發售中。至此,主打醫療保健行業的公募基金總數將增至17只。
顯然,上述醫療基金是沖著醫療行業的持續上升的大蛋糕而去。此前,中信證券預估,從2014年至2020年期間,我國藥品銷售收入復合增速將達到16%,醫療服務復合增速則將達到24%,雙雙呈現兩位數增長。
與此同時,近期宏觀經濟基本面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微刺激政策仍在進一步落實,市場進入主題性投資機會。醫藥方面的基因測序、干細胞、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代表行業未來的最前沿科技風起云涌,相關概念股也吸引資金大量涌入,股價不斷攀升。
興業證券近日撰文分析指出,從行業上來看,中成藥行政降價、醫保控費以及新一輪招標仍可能對行業帶來一些擾動,但醫藥行業保持穩健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醫藥板塊由于業績層面亮點不多,超預期的公司較少,估值也相對合理,在缺乏政策利好等催化劑和其他變化的情況下,短期難以看到趨勢性的上行機會。同時,由于行業比較優勢的存在,下行風險也不大,預計還是以震蕩為主。未來可繼續看好業績確定性高增長的成長股,以及部分基本面趨勢向上有變化的公司。此外,對于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子行業可均衡配置優質股。
前述資深醫藥行業研究員則表示,“醫藥產業領域很長,每個細分領域都要深挖。單個醫療企業,產品從研發到最后出來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時間,遠不及互聯網的推進速度。目前,我們對醫療器械和民營醫院側重更多一些。醫療器械涉及的面比較廣,需求量比較大,是一個可主動出擊的行業,國內企業技術團隊研發人員達到一定的成熟度之后,很快就能跟進。即使國內和國外的競爭都很激烈,國內公司的成本比跨國公司要更經濟。比如,支架和骨關節領域。”
由于政府鼓勵社會辦醫等相關政策推進,民營醫院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被市場所關注。《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表示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均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左右。國泰君安研究指出,截至2014年4月,公立醫院有13381家,民營醫院則有11584家,數量上相當。然而,相對公立醫院診療人次8.1億,民營醫院僅為0.9億,占比僅10%,距離20%的目標相差甚遠。雖然國家政策上鼓勵社會辦醫,但政策落地依然存在諸多障礙,各地在扶持措施和力度上差異較大,加之醫療服務對人才資源要求很高,投資回報周期長,民營醫療的發展之路面臨坎坷。障礙主要體現在:公立醫院改制緩慢,醫生多點執業難以順利實施,人才流動存在障礙;營利性民辦醫療機構稅負上仍然偏重;與社會辦醫密切相關的商業保險政策不夠明朗等。
此外,由于公司并購大潮來襲,并購基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機構調研中對醫藥行業的并購舉動也格外關注。“現在醫療股并不便宜,如果企業有合適的并購標的,外延式的增長將很快提升公司內在估值。基因診斷、干細胞之類的,最近券商談得比較多,離真正的產品收益,時間還很久遠。整個下半年,在實際操作上,對醫療行業個股風險控制上也很重要。”前述醫療行業基金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