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探路“毒地”修復:湖南170萬畝土壤試點“土方子”治污

每日經濟新聞 2014-08-07 01:32:34

相比“客土法”、“化學藥劑”法等其他方式治理土地重金屬污染,施用石灰粉是目前最便宜、也最容易推廣的方式。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郭榮村 發自長沙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郭榮村 發自長沙

長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擁有實力雄厚的工業基礎,被稱為“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但由于土地大面積受到重金屬污染,環保問題日益嚴峻,農作物也因此受到影響,“鎘大米”事件更是讓人聞之色變。

相比“客土法”、“化學藥劑”法等其他方式治理土地重金屬污染,施用石灰粉是目前最便宜、也最容易推廣的方式。據湖南媒體報道,長株潭3市的19個縣(市、區)一共納入試點的土地面積為170萬畝。顯然,正在進行的湖南土壤治理試點意義非凡。

編 者 按

7月26日傍晚,在經過了一天的暴曬之后,整個大地仍舊處在蒸籠般的高溫之中。龍老伯拿著鋤頭在自己的田頭開始忙活起來,他要為第二天的“撒石灰”工作做些準備。

龍老伯是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黃花鎮的一位農民,今年60歲。他說,上次撒石灰還是改革開放之初,“分田到戶”的時候,中間幾十年都沒有撒過。

在龍老伯周圍的稻田里,晚稻正在生長,一些剛撒過石灰的地方,留下一條條白色的印跡,從稻田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

村民們往稻田里撒石灰是長株潭地區(長沙、株洲、湘潭)治理土地重金屬污染的一部分。今年上半年,湖南省農業廳印發了關于 《2014年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施用石灰實施方案》的通知,計劃在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全面施用石灰,達到提升耕地質量與修復治理污染耕地的目的。7月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該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探尋該方法給當地帶來的實際變化。

土壤修復專家、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認為,此次試點的意義重大,“這是個大文章,全國的糧食安全都盯著那兒了”。

石灰全部免費發放/

龍老伯告訴記者,石灰有殺蟲、殺菌和疏松土壤的作用,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促進效果。他用手指著旁邊的稻田說,這邊鄰居剛剛撒過,還能看到葉子上白色的石灰。他計劃管理好田里的水后,第二天一早也把石灰給撒下去。

與以前不同的是,當時需要自己掏錢購買石灰,而這次所用的石灰全部是免費發放。龍老伯只知道有這樣一項政策,對重金屬污染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晰,但覺得對作物生長有好處,也就格外重視。

跟龍老伯所在的長沙縣一樣,整個長株潭地區共有19個縣市區實施了這項治理工作。其中,僅僅長沙縣施用生石灰的面積就達到41.97萬畝。

選擇長株潭做先期試點,一個重要因素是“鎘大米”事件的曝光。據了解,該事件發生以后,湖南耕地重金屬污染問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去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長株潭地區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工作。

今年3月,農業部、財政部出臺《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意見》,正式啟動該項工作。

上述兩部門有關負責人對外表示,此舉旨在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污染修復治理,實現重金屬污染耕地的稻米達標生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隨后,湖南省政府又做出了相關部署,湖南省農業廳發布《2014年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施用石灰實施方案》,開始采用撒石灰等方式,對重金屬超標的農田耕地進行治理。

據中國株洲網報道,今年中央財政計劃安排專項資金11.56億元,支持長株潭地區污染耕地開展修復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

據《湖南日報》7月10日的報道,長株潭3市的19個縣(市、區)一共納入試點的土地面積為170萬畝。

當日,湖南省政府在長沙召開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推進會,會議要求“力求通過3至5年的努力,既有效緩解重金屬對我省耕地的污染,又探索總結出相關技術路線和操作程序,使試點成果能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施用石灰以外,對污染土地還會采用其他幾種配套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長沙縣農業局將這種綜合措施稱為“5+1”法,該局土肥站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解釋了“5+1”的含義:“1”就是施石灰,另外的“5”分別是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施葉面肥、深耕改土和優化水分管理。

長沙縣農業局還專門就此事向全縣基層干部和農民發了一封公開信。7月26日上午,在長沙縣農業局土肥站,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這封信。信中提到,全縣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實施措施包括:施用生石灰41.97萬畝,增施商品有機肥15萬畝,種植綠肥15萬畝,噴施葉面肥22.82萬畝,深耕改土22.82萬畝,優化水分管理22.82萬畝。

長沙縣從5月4日開始,向各鎮村運送石灰,到5月底,全縣早稻、一季稻(一年種植兩季水稻,分早稻和晚稻;一年只種植一季水稻,即為一季稻)施用生石灰已經接近尾聲。晚稻生石灰的招標公告在5月20日開始網上公示。

湖南省農業廳一位官員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項工作的資金主要是由財政部下撥,省里沒有配套資金,有些縣配套了一些工作經費。

土方子的資金成本/

廣州日之建土壤修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經理周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照土壤修復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修復方式。物理修復方式通常是換土,即將原來受到污染的土壤挖走填埋,然后換來新土,這也叫客土法;化學修復則是采用化學藥劑,改變土壤成分,或者是降低土壤里重金屬的活躍度,使其不再遷移;第三種方式是生物修復法,這種方式國外用得比較多,主要是種植一些能吸附重金屬的作物,以達到改良土壤的功效。

顯然,湖南用石灰來治理土壤重金屬問題,屬于化學修復法。“這種方式的可行性最高。”周兵說。

首先是資金的成本能夠被接受。

長沙縣農業局土肥站工作人員表示,早、晚稻生石灰的施用量是一畝50公斤,一季稻則是80公斤。而他們采購招標價是380元~390元/噸,這樣算下來,一畝地一年的費用大概是40元左右。

也正因為如此,長沙縣40多萬畝受污染的耕地,得以通過施用生石灰的方法來大面積治理。

而客土法或者植物吸附法,其代價遠遠比石灰療法高。日本有客土法相對成功的案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富山縣政府開始采用“客土法”對被鎘污染的863公頃(約12945畝)農田進行修復,這項工程一共耗時33年,2012年才舉行完工慶祝儀式。整個工程耗資3.4億美元,按照目前的匯率計算,平均每畝修復費用超過16萬元人民幣。

植物吸附法同樣不便宜,《信息時報》在一篇文章中稱,據業內人士透露,即使采取較便宜的辦法,如植物修復法修復土壤,每畝的修復成本也達到2萬元,還需連續種植數年,總投入數額驚人。

在周兵看來,剔除價格因素外,客土法和植物吸附法在治理農田的重金屬污染方面,可行性非常差。“僅長沙縣就有幾十萬畝的農田需要治理,這些土往哪里堆?又從哪里找來新土填充?”

而植物療法耗時很長,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周兵看來,靠種植物去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就意味著不能種糧食,而且要耗時這么多年,肯定也難以推行。

在操作的技術性和簡便性方面,石灰療法也占有優勢。上面運來石灰以后,村民直接對應每畝用量去撒就行了,人人都能操作。

上述湖南省農業廳官員表示,采取施用石灰的方法對土壤進行改良,此前各方面都提了這樣建議。“我們湖南的農業技術專家提了,農業部、財政部都提了這樣的建議。這個是傳統的、比較成熟的又是比較簡單的一種技術措施。”

長期關注湘江流域環保問題的湖南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其他的一些治理方法,成本都很高。

石灰療法效果待考/

上述農業廳官員對記者表示,施用石灰粉能調解平衡土壤的酸堿度,降低重金屬鎘的活性。“效果現在還看不出來,但肯定會有效果。降低了土壤的酸堿度,對一些確實受到污染的地方,肯定會有好處。具體要看最后的結果。”

從理論上講,含重金屬的土壤呈酸性,而生石灰為堿性,施用石灰以后,確實能夠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調和。

湖南省農業廳官方網站上一篇名為《防治土壤鎘污染四法》的文章介紹道,施用石灰的作用:鎘的活性受酸堿度影響明顯,pH值越高活性越弱,石灰能提高土壤中的pH值,因此能抑制鎘的活性。

記者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大量的實驗表明,石灰對土壤重金屬活性確實能起到抑制作用。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邵樂、郭曉方等學者于2010年在農業環境科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 《石灰及其后效對玉米吸收重金屬影響的田間實例研究》的文章。

這些學者的實驗在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某鉛鋅礦廢水污染的農田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連續石灰處理和石灰后效處理均顯著提高玉米籽粒和莖葉產量,且玉米籽粒和莖葉Cd(鎘)、Pb(鉛)、Zn(鋅)和Cu(銅)的含量均有降低,但連續石灰處理效果最佳,玉米籽粒Cd、Pb、Zn和Cu的含量遠低于食品衛生標準。

廣西大學農學院范稚蓮等學者也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并發表了論文《石灰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及其對水稻效應》。稍有不同的是,這次實驗用的是不同濃度的石灰水溶液,而不是石灰粉。

最終的結果表明,石灰水溶液可以將土壤中的Cu、Cn和Pb等重金屬淋洗出來,淋洗次數越多,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越低。土壤中Pb的含量降幅最大,其次是Zn,最低為Cu。不過,實驗也發現,石灰水溶

液濃度過高或淋洗次數

過多會降低水

稻 發芽率和生物量,還會導致植株Pb含量升高。

陳能場認為,中國土壤酸化嚴重,很多土壤的pH值都在5.5以下 (pH值小于7呈酸性),施用石灰的確能提高pH值,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對作物生長有好處,甚至對病蟲害的防治都有一定的效果。pH值的提高能降低重金屬的植物有效性,總體上能降低稻米中重金屬的含量。

另一方面,陳能場也提到,具體的效果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進入籽粒的鎘主要在水稻生長的后期,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是控制鎘有效性的兩個最主要的因子,此時期的水分管理和耕田時的石灰改良pH值的效果能否到此時期發揮很關鍵。因此日本的很多研究結果認為,石灰的控鎘效果變化大,只能作為輔助措施,此外真正發揮石灰的控鎘效果,需要通過試驗計算出要達到一定土壤pH值的石灰需要量。

陳能場還介紹說,用石灰以后,也可能出現反彈的情況。比如中和物質用完了,沒辦法持續壓住酸。還有,如果繼續用含有重金屬的水灌溉,也會反彈。

長沙縣農業局土肥站站長肖永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期施石灰,也會有一些負面作用,容易造成土壤板結,也

可能殺死稻田里的一些生物。

“石灰不能長期打,最多期限是兩到三年。”他說,原來計劃明年和后年都要施,但具體怎么布置,現在還說不定。

對于治理效果,肖永生說,目前還沒有結果,要到晚稻收獲以后才會有評估出來。他還表示,其他治理方式,比如植物療法,目前還沒有考慮到。

劉帥也說,治理效果要等到秋收結束以后,要進行檢測、對比,才能出結果。

相關新聞

政府重拳治理長株潭“毒地”仍有企業“不聽話”超標排放

每經記者 郭榮村 發自長沙

這邊在治理,那邊卻仍在超標排放。

湖南省環保局幾年前的一組水質監測數據表明:湘江總體水質自上世紀90年代起呈惡化趨勢,主要污染源為工業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工業污染中重金屬污染明顯。“十五”規劃以來,湖南的汞、鎘、鉻、鉛排放量位居全國首位。

7月25日~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湖南進行連日采訪時發現,一方面國家耗費巨大精力進行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另一方面卻仍有企業在超標排放污水。

“毒地”治理迫在眉睫

湘江是長江的重要一級支流,被稱為湖南的母親河。流域地處長江經濟帶與華南經濟圈的輻射地帶,區域內城鎮密布、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是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區。而長株潭三地又是湘江流域的核心。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2012年在一篇名為《打造“東方萊茵河”的三大抓手》的文章中提到,湘江沿岸的工業排污,使湘江成為國內受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很多河段重金屬含量超標數十倍甚至數百倍。

更為嚴重的是,污染不僅僅局限在河流,還不斷殃及周圍的土地。重金屬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通過灌溉進入更大區域的土地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20477055)的論文成果 《湖南采礦區和冶煉區水稻土重金屬污染及其潛在風險評價》一文中提到的數據稱,湖南全省受到“礦毒”及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達28000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3%。

不過,湖南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說,事實上,對土壤的污染情況還在摸底,污染到底達到什么程度,污染面積有多大目前還在調查。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這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第一個獲國務院批準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方案。

該方案明確把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陽水口山、長沙七寶山、郴州三十六灣、婁底錫礦山、岳陽原桃林鉛鋅礦等7大區域作為治理的重點,提出了民生應急保障、工業污染源控制、歷史遺留污染治理三大重點任務,規劃項目927個,總投資595億元,規劃期限從2011年到2020年。

湖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當時表示,經過治理,力求到2015年,鉛、汞、鎘、砷等重金屬排放總量在2008年基礎上削減70%左右,并通過5到10年的時間基本解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重大問題,成為全國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典范。

然而,2013年5月,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抽檢結果顯示,在對18個批次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檢后,監管部門發現,有8個批次被發現鎘含量超標,比例高達44.4%。其中,6批次問題大米都是來自湖南。這讓外界意識到,

加大對農田等區域的重金屬治理同樣迫在眉睫。

超標排放仍在發生

為了治理湘江流域的重金屬污染,湖南各級政府部門下了相當大的力氣。

2012年,湖南省環境保護廳向社會公布了“十二五”期間湖南省“十大環保工程”詳細實施方案,其中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位列“十大環保工程”之首。

今年7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湘江長沙段看到,水質無明顯異常,肉眼無法見到明顯污染物。

而在湖南省環保廳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前4個月湘江流域水質總體為良,干、支流42個省控斷面中,Ⅰ~Ⅲ類(Ⅲ類標準水質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質斷面37個,占88.1%。

雖然整個情況不斷好轉,但湖南仍有一些企業還在排放含有重金屬的廢水。

“6月5日、6月11日,7月13日連著3次監測到強酸排放”。7月30日,湖南本土環保公益組織綠色瀟湘的一位志愿者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來了這樣一條微博私信。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當天上午9點,綠色瀟湘一些志愿者來到株洲霞灣港自動監測站附近取水檢測,結果發現pH值只有2~3,屬于強酸。隨后,志愿者向株洲市環保局進行了舉報。環保部門亦立即派出工作人員趕赴現場,對沿岸企業進行排查,并取樣監測。環保局方面表態稱,必須嚴厲打擊曝光污染企業,絕不姑息。

最終調查發現,株洲兩家大型企業是超標排放的幕后主角,分別是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鹽湖南株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當天分別出現了強堿水、強酸水超標排放的情況。

6月12日,株洲市環保局召開局長辦公會議,會議決定擬給予兩公司120萬元和241萬元的罰款。

但是志愿者們發現,雖然有企業被罰款,但霞灣港附近水域還是再次出現了強酸污水排放現象。最近的一次是7月13日,當天凌晨1點,一位志愿者在該區域發現,水量小,呈乳白色,有大量懸浮物顆粒,氣味刺鼻,pH值只有1。

株洲市環保局官方微博隨后回復稱:“我局人員已到現場,十幾號人排查了兩個多小時。這些老舊企業,管道老化嚴重,防不勝防,唯有盡快搬遷”。

這并非個例。綠色瀟湘的另一位志愿者于7月31日來到益陽安化清塘梧桐村,沿河道步行兩公里,見到滿河黃顏色的水滾滾流去,取水樣檢測,pH值為2。該志愿者稱,周邊多家煤礦已經關停。

該志愿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從2013年跨年跟進到現在,相關部門表示正在整合治理。

湖南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帥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治理過程中的排污行為肯定不時會有發生,這種違法行為想杜絕,還是不容易。“政府在監管和執法方面肯定是要繼續加大力度,但要想100%做到企業沒有污染,沒有偷排,確實很難。要逐步往全民參與,共同監督這方面努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