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1 00:38:2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在利率市場化以及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傳統商業銀行開始轉變業務方向,并購金融服務等投行業務成為商業銀行又一盈利增長點。上周五(8月8日),浦發銀行發布并購金融服務方案2.0,欲綜合并購顧問、并購融資兩大領域,打造并購金融全產業鏈模式,突出多元化的并購融資服務。
“傳統商業銀行的并購金融服務更多是在企業有并購貸款需求之時,才開始做盡職調查,做現金流的測算,做風險管控的設計,以及貸后的資金監管。”浦發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以投行思維主導的并購金融服務則把側重點放在了并購前期的方案設計推動,以及促進并購整合后的效果等各個環節。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借助自貿區的成立以及各種政策的放開,跨境并購有望再度迎來一波高潮。對此,招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助理倪曉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利率目前處于較低水平,企業貸款用于收購的成本也相應降低,這些因素皆為復蘇中的全球并購活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浦發推2.0服務方案/
所謂并購金融服務方案2.0,是在該行2009年發布的1.0方案基礎上,綜合并購顧問、并購融資兩大領域,打造并購金融全產業鏈模式,突出多元化的并購融資服務亮點。
傳統商業銀行正轉變思路,以投行思維來大力發展并購金融業務。楊斌表示,這主要體現在銀行更加注重并購顧問的角色,即并購前協助企業找尋中介機構、推動項目談判,引入戰略投資者,再到協助盡職調查與估值、制定重組方案、融資方案等,并購完成后,還要持續配合企業服務來實現并購雙方在文化、管理、資金運作、生產經營、人力資源等各個方面的融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并購金融業務的幾大領域中,不少商業銀行都對與國資改革相關的并購業務頗為青睞。
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張立洲就表示,“國企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有一些地方的國有企業將成為民營企業,改革后沒有品牌優勢,存在通過引進國外知名品牌提高知名度的需求;同時,這些企業也希望有機會到海外投資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各級分行投行業務部可以在這個大背景下尋找更多新的機會。”
其實,不難發現,在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以及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傳統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始轉變業務方向,并購金融服務等投行業務正逐漸成為商業銀行又一盈利增長點。
以浦發銀行為例,該行2013年年報顯示,2013年投行業務營業收入達333.44億元,占全行營業收入的33%,投行中間業務實現收入32.68億元,占對公中間業務收入的21%,同比增長81.25%。
“銀行利用長期積累的信貸數據,可以牽頭行業大型并購交易。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化解過剩產能,而且在息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還可擴大銀行的業務范圍和收入來源,既有利于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銀行業務的拓展。”某銀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
借自貿區發力跨境并購前景看好/
目前全球并購市場相較于前兩年呈現出復蘇跡象,新興經濟體功不可沒。“像中國這樣受經濟危機沖擊較小的新興市場國家,基于龐大的外匯資金儲備,將在全球并購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銀行利率目前處于較低水平,企業貸款用于收購的成本也相應降低,這些因素皆為復蘇中的全球并購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倪曉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外,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投資便利化。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率先實施境外投資備案制。今年年初,招商銀行上海分行協助弘毅投資通過自貿區跨境投資平臺,從上海自貿區向外投資1.86億元,與蘇寧共同收購PPTV,成為自貿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出海”第一單。
“該項海外并購業務最終僅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完成了,走完了過去幾個月的審批流程。”某公司財務總經理告訴記者,傳統的對外投資需要經過發改委審批、商委審批,再到外管局換匯,錢才能出去,效率較低。
政策的利好讓銀行看見了發展的機會。5月8日,民生銀行上海自由貿易區分行掛牌成立,其為民生總行直屬一級分行。雖然掛牌相對較晚,但比較有特色的是,民生銀行將跨境投行業務作為自貿區分行的一個主打產品,協助民企完成“走出去”。
民生銀行行長洪崎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民營企業“走出去”大潮不可逆,借助自貿區平臺,民營企業“走出去”最大的利好并非資金方面,而是審批制改為報備制帶來的流程簡化。“當然在自貿區,民營企業也可借用境外資金進行并購,其成本比國內市場要低一些。”
但是,“境外的資金價格也是動態變化的。這主要是由于離岸人民幣資金本身并不多,當需求有所上升時資金價格也會相應走高。”招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何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