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08-28 09:27:58
衛計委、商務部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外資獨資醫院的設置審批權限下放到省級。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商務部發布《關于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7省市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外資獨資醫院的設置審批權限下放到省級。
在當下國有醫院積弊重重、民營醫院同樣存在眾多問題的發展困境中,寄希望于“外援”加入,從而激活醫療服務市場不失為一種探索。然而,關于外資醫院試點并非自今日而始,早在2007年,深圳就創建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堪稱外資合資醫院的試點先鋒。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產權歸深圳市政府所有,由深港雙方共同組建的醫院決策和管理團隊進行管理。按照當初的設計,雙方在醫院管理體制、財政投入機制、人事分配制度、保障公益性、企業化運行、成本管理、服務模式以及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等領域大膽改革,推動“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與非營利分開”。
然而,7年之后,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現狀只能用波瀾不驚來形容。這其實是可以預料到的結果。畢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堅持公益性為主導的基本模式下,卻面臨確保優質醫療人才合理待遇福利保障訴求的難題。由于港大深圳醫院收費標準和就醫流程與深圳其他三級公立醫院相同,那么無論是來自香港的醫生,還是深圳本地以及全國其他地區招納的人才,其相對較高的待遇福利保障,就只能依靠深圳市政府補血。這種地方政府補貼模式無法大規模推廣。
而外資獨資醫院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外資獨資醫院的投資者不可能是來做善事的,必然要尋求醫療收支平衡乃至達到一定盈利點。那么,外資獨資醫院的收入來源無非有二:藥品價格、醫療服務費用。醫療服務費用限于國情,不可能無限度提高,否則就會淪為少數人享用的貴族消費。而在藥品價格上,外資獨資醫院如果也像國有醫院一樣,陷入以藥養醫的路徑依賴,那豈不是違背了改革初衷?
縱觀國外醫療的成熟經驗,醫療市場被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公立醫療,為民眾提供基礎醫療服務,另一部分則是民營醫療,為民眾提供更具有私人性但費用也更為高昂的醫療服務,不同收入群體可以根據各自需求選擇。而在我國,無論國有、民營還是即將到來的外資獨資醫院,面臨的卻是沒有細分的混沌市場。同樣受制于行政指導上限的藥品費用,讓醫院不可能用天價藥品費用來盈利。而另一方面,醫保覆蓋面與保障程度都與國際標準有很大距離,又造成民眾看病貴問題成為老大難。醫院喊虧與患者叫苦成為看似相悖實則出自同一癥結的兩極現象。
在醫療改革公益性回歸依然難見蹤影,政府投入遲遲無法達到應有標準的大背景下,以藥養醫的惡性依賴就始終無法破解,醫療服務價格的放開,也并不意味著各類醫院獲得了更多收入來源,畢竟猛然提高的醫療服務費用只會逼走大多數中低收入者。
深圳市政府可以支撐一座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正常運轉,但整個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能夠兼顧公益性和自身正常收支,就必須仰賴于新醫改盡快在政府相關投入的改革上踏入深水區,就醫療服務投入占政府財政的比例提高盡快落實,并確保預算和執行中不走樣,這都需要一系列大動作,由此才能形成醫生與患者雙向受益的良性生態。至于外資獨資醫院和民營醫院,確實只能起到“醫療服務領域有效補充”的鯰魚效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