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00:41:3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在供求失衡的市場環境下,今年的鐵礦石價格到目前已經跌去25%。不過,在鐵礦石話語權的爭奪上,中方交易平臺卻在逆勢而動。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9月1日,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礦所)發布公告稱,將向北京鐵礦石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鐵中心)轉讓其擁有并運營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
2012年1月16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正式啟動,并于當年5月8日正式上線,該平臺也一度被視為中國爭奪鐵礦石話語權的一大舉措。
對于此次轉讓,北礦所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平臺設立之時,就有考慮今后是不是要獨立運營,可以讓更多的股東給平臺更多支持。
作為接手方的北鐵中心由13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其中包括四大礦山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和FMG。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有利于利用市場手段,吸引國外礦山增加投入,刺激平臺成交量,并為礦石話語權的爭奪增加新的砝碼。
政府平臺轉企業控股
9月1日,北礦所發布公告稱,根據北礦所與北鐵中心達成的協議,北礦所將向北鐵中心轉讓其擁有并運營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
一位鐵礦貿易人士對此感到意外。在他看來,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運營,此前正是基于北礦所的政府背景。
北礦所網站信息顯示,北礦所是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指定的礦業權交易平臺,是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運營機構,是北京市要素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1月16日,北礦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共同發起設立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當時的設想是希望基于北礦所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基礎上產生的價格指數,更好地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況。
不過,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在實際運營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相關統計顯示,截至去年8月22日,該平臺成交量已經突破1600萬噸。此后交易量繼續增加,目前的成交量在2600萬噸左右。
金銀島鋼鐵行業首席分析師徐勇波認為,今年以來,鐵礦石市場持續低迷,也促使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不得不做出改變。
西本新干線監測數據顯示,自進入2014年以來,鐵礦指數一路走跌,并由年初的1080元/噸跌至近日的810元/噸,跌幅達到25%。
徐勇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此背景下,放棄北礦所的政府背景,引入更具市場活力的北鐵中心,在鐵礦現貨出貨量上,作用或許更為明顯。
北礦所人士亦認為,可以讓更多的股東給平臺更多支持,只是現在有些細節還在落實。
根據北礦所公告,轉讓后,北礦所運營的 “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由北鐵中心繼續運營,北礦所將配合會員單位與北鐵中心辦理會員資格轉讓。
北礦所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北鐵中心的工商注冊手續在上周五(8月29日)剛完成,目前的轉讓程序還在進行。
四大礦山等接手
在北鐵中心的13家發起單位中,包括中鋼協、北京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寶鋼股份、鞍鋼、首鋼、河北鋼鐵、中國礦產、中化國際、中信金屬,以及四大礦山(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和FMG)。8月1日,中鋼協對外透露,四大礦山已入股北礦所,持股占比超過20%。
一位接近北礦所的知情人士稱,由于成立以來成交量就不活躍,北礦所股東引入事宜在今年初就已經啟動。
在徐勇波看來,股東調整后,四大礦山在北礦所平臺增加了資源投放量,交易量有所提高,這對提升交易活躍度、定價權威性及中國鐵礦石定價權的國際地位,均有一定作用。四大礦山入股北礦所,以及作為北鐵中心發起單位,表明其不單單是站在外面賣礦給中國,而是參與到中國鐵礦石市場建設中來了。
國泰君安期貨分析師劉秋平認為,全球鐵礦石70%的消費量在中國,四大礦山的介入有利于國際鐵礦石定價中心向中國轉移。
北礦所相關負責人在近期的一次行業會議上也曾表態稱,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除了交易之外,確實還有一定的戰略高度,即為國內鋼鐵行業爭取一些合理的利益。“現在鐵礦石定價是用不到5%的現貨量來決定90%以上的長協,這對于中國的長協用戶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金銀島市場分析師弭澎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鐵礦石定價權缺失,國內鋼廠購買1噸鐵礦石要多花20多塊錢,一年則要多花費200億元左右。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會員已增加至242家,其中60多家都是境外機構,包括四大礦山和一些國際知名貿易商。
相比于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第一年(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755萬噸的成交量,2013年6月至今年6月的一年間,該平臺鐵礦石交易數量突破1500萬噸。
“要有足夠的樣本量才能決定鐵礦石的主流價,我們要發動一切會員的力量,從交收、配套等方面把交易量做大,打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定價平臺。”上述北礦所負責人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