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9-16 11:15:26
投資7000多萬元,號稱“國內最高人物銅像”被拆……日前,“廣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銅像被拆”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也引發了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與會嘉賓關注和熱議。
新華網海口9月15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李金紅 郭信峰 涂超華 張鐘凱)投資7000多萬元,號稱“國內最高人物銅像”被拆……日前,“廣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銅像被拆”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也引發了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與會嘉賓關注和熱議。
13日至15日在海口召開的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多名城市規劃專家指出,一些“來去匆匆”的建筑屬于城市規劃“短視行為”。城市當政者與規劃者要謹防長官意志導致政績規劃、隨意規劃,同時還需謹防利益驅使導致商業規劃、過度規劃。
“拆有理,建有理,唯獨資金浪費無人理”
“拆除決定是對照‘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精神,對柳宗元雕塑項目進行再評估后作出的。”日前,柳州市城市投資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回應“柳宗元銅像被拆事件”并未受到網民認同。
網友“鷗鷗”說,拆有理,建也有理,唯獨資金浪費無人理,對于這樣的新聞早已司空見慣。
網民緣何對這些“來去匆匆”的建筑“麻痹”,稍作梳理,就會有答案--
今年6月,云南河口斥資2.7億元的“文化長廊”,建成3年后又花費3億元來拆除。
2012年8月,新疆烏魯木齊“飛天”雕像僅存活11天被拆。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這些“來去匆匆”的“短命建筑”更是數不勝數:
耗資4000萬元建成的重慶永川地標建筑--渝西會展中心僅僅投入使用5年,因在原址上修五星級酒店被拆。
湖北首義體育培訓中心綜合訓練館因位于即將動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和紀念碑之間,不得不為武漢耗資200億元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計劃“讓路”。
有網友說,“短命建筑”層出不窮,拆四星蓋五星,未完工又推平。早在2010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絡對4916人進行了一項調查,85.8%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筑。
“來去匆匆的建筑,也是城市規劃之殤”
悉數這些“來去匆匆”的建筑,不難發現,捆綁一個名人,重修一方故地,豎立一個地標,諸如此類建筑往往“英年早逝”。
多名與會嘉賓表示,在城市建設指導思想上一些官員急功近利,重速度、輕質量;對政績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開發商的商業利益,三者相結合,造成目前一些城市建筑“來去匆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司長孫安軍表示,當前一些城市建筑出現的貪大、媚洋、求怪的亂象,反映了錯誤的政績觀和文化自信的缺乏。
“來去匆匆的建筑,也是城市規劃之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這些“來去匆匆”的建筑也是短命規劃的體現,而些現象這背后則是對官員有效約束力的缺乏,城市規劃中出現長官意志,一些公共決策成為個人決策。
實際上,2007年全國人大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有詳細規定,建筑不能“來去匆匆”,規劃也不能隨意更改。
然而,“換一屆班子換一個規劃”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并不少見。一位與會嘉賓說起自己所在城市的“發展經歷”:前任市委書記搞了一個西開發區,投資巨大,一個完整的開發區眼看就要發展起來。這時,領導換屆,新任市委書記提出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建設東開發區,于是,西開發區遭到遺棄,許多快封頂的高樓被拆。
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立勛在年會上接受“中國網事”記者采訪時則指出,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規劃分別由發改委、住建部、國土部、環保部四個部分負責編制。“同一個城市空間上,各個部門分頭做規劃,彼此之間缺乏協調甚至在規劃要求上相互沖突,導致了開發混亂和建設成本增加。”
構筑城市規劃“防火墻”
業內認為,眾多“來去匆匆”的建筑項目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同時也會削弱政府公信力。
有網友調侃說,“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通篇鬼話,不及領導一句話”,如此這般折騰,勞民傷財不說,最終失掉的還是政府公信力。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認為,市場經濟下,一些豪華建筑本身無可厚非,“柳宗元銅像”若給當地帶來積極影響,也并無不妥,問題關鍵在于能否在規劃時實施“一攬子”決策,將規劃過程透明化。尤其在項目建設前,將方案進行“全民聽證”和“有效聽證”,通過互聯網、專題聽證會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民意和聽取民意。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系教授唐子來表示,現在很多建筑“來去匆匆”,源于政府的過度干預,沒有讓市場來配置資源,造成劣幣淘汰良幣。要切實推動一個城市的科學發展,還需從制度上逐步完善,以建立確保城市規劃嚴格遵守和依法執行的“防火墻”。
孫安軍說,今年年底前住建部將完成《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審批辦法》,強化公眾全過程參與規劃的方式和效果。同時,為強化監督,住建部將完善規劃實施的定期評估和報告制度,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
文章鏈接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916/c66323-25666556.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