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9-18 00:45:58
市場傳聞央行向五大行定向SLF5000億元,期限約3個月,近似于短期一次全面降準,數量政策再放水,有助于緩解季末流動性緊張。
每經編輯 姜超
◎姜超
市場傳聞央行向五大行定向SLF5000億元,期限約3個月,近似于短期一次全面降準,數量政策再放水,有助于緩解季末流動性緊張。
2014年以來,回購利率R007均值和波動率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2013年12月央行推出SLF,指出當隔夜、7天和14天回購利率分別高于5%、7%和8%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可向央行申請SLF操作,以“探索常備借貸便利(SLF)發揮貨幣市場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新股發行、假期因素均可能導致短期流動性出現大幅波動,SLF有助于緩解季末流動性緊張。
在我們看來,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過去是粗放式經濟,信貸、M2等數量指標對經濟有顯著影響,因而央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超儲率,進而影響貨幣供應。而今去杠桿是存量經濟,數量指標基本失效,而價格指標影響與日俱增,因而未來央行應將更多通過利率的方式影響資金價格,進而影響實體經濟需求。
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癥結是債務超增,原因是貨幣與經濟增速脫節,因而提供超額貨幣對經濟無益,數量寬松貨幣政策效果有限,年內多次量寬基本無助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負債率持續上升,成為經濟的最大隱患,尤其以企業和金融部門為最,兩者與GDP的比值均超過100%。其核心原因是貨幣增速與經濟增速的脫節,意味著提供超額貨幣對經濟無益,只會增加負債率。 若繼續采用數量政策放松貨幣,按照央行2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的說法,如果M2增速遠高于GDP名義增速,會推高全社會債務率,債務負擔與融資需求相互推動會推高利率,使得經濟狀況更加惡化。
事實上,今年央行已經多次采用數量寬松貨幣政策,包括多次定向降準和萬億PSL,但均對降低融資成本作用有限。
而導致當前經濟全面下行的核心原因在于利率高企,而今中國GDP名義增速已經降至7%左右,而貸款利率與GDP增速基本相當,意味著企業加杠桿基本上得不償失,也體現為制造業投資增速的持續下滑。居民房貸利率也在7%左右,導致了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產生了對地產泡沫破滅的擔憂。
國際經驗表明,為應對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降息是唯一選擇,甚至降低至零利率。美國零利率量寬之后,經濟出現明顯復蘇的勢頭,意味著低利率與經濟轉型并不矛盾。
高利率往往會刺破地產泡沫,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日本央行在1989年5月將維持了2年多的超低利率從2.5%上調到3.25%,之后連續4次上調,到1990年8月達到6%。貨幣緊縮導致M2增速從1990年平均11.68%的水平大幅降到1991年平均3.66%的低位,直接導致了地產泡沫的破滅,房價暴跌重創了日本經濟,至今仍未能恢復。為應對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降息是唯一選擇。
觀察所有發生地產泡沫破滅的發達經濟體,諸如美國、日本、歐元區等,均已降息至零利率。尤其是美國,經過零利率和量寬之后,經濟出現明顯復蘇的勢頭,意味著低利率與經濟轉型并不矛盾。
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央行的確不應干預銀行的貸款利率決策,但可以降低回購利率,并通過其影響城投債、國開債等市場無風險利率,進而對銀行資產配置行為產生影響,促使其調整大企業、居民房貸利率,最終會傳導到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等風險資產配置。
從今年回購利率的大幅下行看,國開城投等無風險利率的下降趨勢明確,而居民房貸等低風險利率未來也有望下降。因此,通過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將引導其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改革轉型提供有利環境。
我們建議降息,并不是反對改革,而是建議改革應該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展開,只有經濟主體有了正常投資消費的動力,改革才更有可能成功。
(作者為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