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4 01:05:1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杜冉樂 實習記者 丁舟洋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杜冉樂 實習記者 丁舟洋發自成都
房地產業弱市之下,中天城投(000540,SZ)掀起了“跨界風”。
9月23日,中天城投公告稱,公司與貴陽綜合保稅區管委會簽署合作協議,約定由對方提供大約5100畝用地,公司投資50億元開發保稅區內國家展示館項目。
按照協議約定,中天城投還將在保稅區內設立國際貿易及物流公司,負責經營國家展示館項目內60個國家館及瑞士小鎮的免稅商品進出口業務。
實際上,這是繼今年大舉布局大健康產業、互聯網金融產業之后,中天城投首次跨界布局物流地產的一次重要嘗試。中天城投表示,這將有利于改善業務結構及培育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除了中天城投外,萬科等一線房企也頻繁跨界運作,涉足物流、養老地產等領域。相關機構人士表示,物流地產開發成本低,受房企追捧自有道理,但這個領域比較專業,投資風險仍然不容忽視。
搶食保稅區物流“紅利”
按照合作協議,中天城投將在貴陽綜合保稅區內開發建設國家展示館的相關項目,包括配套商業、住宅、辦公物業。貴陽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將提供意向用地約5100畝,其中含二級水源保護地2400畝作為戶外運動公園用地。
此外,中天城投還將在保稅區內設立國際貿易公司和國際物流公司,負責經營國家展示館項目內60個國家館及瑞士小鎮的免稅商品進出口業務,貴陽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將給予中天城投外匯結算、外匯投融資額度、商品保稅和免稅等政策支持及最優惠待遇。
中天城投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該集團目前只是簽了投資保稅區的 “框架協議”,具體運作措施尚未出臺,其他詳細內容不方便說明。
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曉航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保稅區政策既能降低企業的稅費成本,又能降低其交通運輸、物流成本。而且從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保稅區的經濟發展都是走在前面的。
事實上,中天城投有著豐富的與政府合作建設項目的經驗,并從中獲益頗豐。中天城投2014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凈利潤9.6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0.93%。
公開資料顯示,中天城投今年上半年獲得了大約4億元的政府補貼,占上半年凈利潤的42.2%。貴州文化廣場項目、保障房項目、貴陽云巖漁安安井回遷居住區等,均是中天城投與政府合作的民生工程。去年同期,中天城投獲得的政府補貼僅5688.96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天城投此次在貴陽綜合保稅區的開發項目,首次涉足物流地產。隨著政策利好頻出、電子商務強勢發展,物流地產受到各路房企資本追捧。在中國物流策劃研究院副院長李芏巍看來,物流地產是一種“輕”資產模式,對產業鏈各方均有不錯的回報。不過,專業人士亦指出,物流地產需要精細化管理,對房企的后期專業化運營能力要求極高。
房企跨界運作需謹慎
面對今年樓市下行趨勢,中天城投早已展開了“跨界”運作的大動作,引來券商熱議。
實際上,中天城投除了房地產主業之外,還涉足礦產資源開發,但這一領域也存在不小的變數。相關報道稱,9月22日,中天城投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小金溝錳礦受水庫壓覆關系影響,申報的礦區劃界問題未能得到批復。
逆市謀轉型成為中天城投的必選題,其中,加碼金融投資和進軍大健康產業是該公司尋求轉型的兩大著力點。
今年8月中旬,中天城投發布消息稱,在入股貴陽銀行和貴州銀行的基礎上,公司擬出資17億元設立中天城投集團金融投資公司,繼續投資金融業。同時,中天城投還將出資3000萬元投資入股貴陽互聯網金融產業投資公司,占后者注冊資本的46.15%。
此外,中天城投還在大舉布局養老地產等大健康相關產業。公告顯示,中天城投擬出資1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大健康產業投資控股公司,以養老地產為紐帶,在貴陽規劃、投資、建設和運營大健康產業,并適時引進戰略合作伙伴。
當前,萬科、綠地、恒大等一線房企也頻繁加碼跨界運作,包括涉足物流地產、養老地產、金融產業等一種或多種業務投資方向。
安信證券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萬科等房企巨頭相比,中天城投等中型房企雖然業務規模相對較小,但在跨界運作上仍擁有一定優勢,比如可利用強大的地方政府資源,跨界運作風險暫時不好評估,不過仍需謹慎。
“這些房企轉型要比制造企業容易得多,因為他們賬面資金比較充裕,或賣一塊地就是一大筆錢。”前述資深分析師指出。
今年7月9日,中天城投募資不超過27億元的定增預案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國信證券最新研報表示,若再融資成功實施,中天城投的凈負債率將降至189%,債務空間打開,財務杠桿下降,資本結構優化,將有利于公司長遠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