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9 00:58: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秀偉
每經記者 朱秀偉
上周滬指成功創出了年內新高,市場做多人氣不減,究其背后原因,各大機構幾乎都認為 “改革”不斷推進是上漲的核心邏輯,比如上周國務院就公布了加速固定資產折舊政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這一舉措市場看法出現分歧,有人士擔憂會影響上市公司當期利潤。那么,事實果真如此? 大勢風向/
◎加速折舊不會影響當期利潤
9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完善現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并確定,對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用于研發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產;生物藥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進行加速折舊。
就上述政策,有不少人擔憂對上市公司當期利潤產生負面影響。但興業策略認為,“事實上,上市公司可以通過會計報表和稅務報表采取不同的折舊處理方式,既享受稅收優惠,又不會大幅下調利潤,短期有助‘穩增長’、改善企業現金流。”
該機構認為,加速折舊類似于財政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提供無息貸款,并且加快了固定資產投資的現金回流,提高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內部收益率,從而促進企業投資。靜態測算加速折舊將拉動新興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約3個百分點。
興業策略認為,研發投入更大的行業將更加受益于加速折舊政策。傳統行業中,電氣設備、汽車研發投入強度較高,則公司在研發設備上的投入也較高,從而獲利越多。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喬永遠也認為,加速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可謂“一石三鳥”。首先,對設備升級結構性減稅,改善企業的現金流;其次,促進固定資產更新換代,依托先進制造業穩投資;第三,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稅負,鼓勵中小企業創業創新。
國泰君安還認為,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對改革的預期,平抑A股風險溢價,市場應該對第三階段行情的幅度和持續性更加樂觀。其建議配置:受益滬港通準時啟動的大消費板塊和創業板中的白馬成長股。
市場關注度:★★★★★
驅動周期:中長期
重點關注:定期報告公布日
行業熱點/
◎清華控股資產整合預期增大
9月26日,清華控股旗下紫光集團宣布,Intel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訊通信和銳迪科100%股權的控股公司投資15億美元,獲得20%股份。這意味著展訊通信和銳迪科的合并估值已達人民幣450億元,以二者的行業地位和資本市場對半導體行業的高估值,如果2015年回歸A股,目標市值區間可能達到700億~1000億元。此外,雙方合作開發基于Intel內核手機處理器產品2015年有望面市。
對此,國泰君安認為,從交易政策法規判斷(標的資產實際控制人3年內不能變動),借殼概率不大,更可能圍繞清華控股的上市公司平臺展開資產整合。未來資產整合可能性較高的股票依次是同方股份(紫光集團參與定增)、同方國芯(芯片主業單一,同方股份控股40%)、誠志股份(小市值,清華控股40%)、華控賽格(清華控股通過定增獲取控股權)。
操作層面上,未來6個月內清華控股旗下的股票可能因為資產注入預期而集體上漲,這會是一個市值空間足夠大的投資機會。
Intel跟紫光的合作模式,給其他芯片巨頭的“中國化”提供了范本。該機構提示,中國半導體的投資機會必須重視外部因素對企業基本面預期的突變式影響,今年以來長電科技、振華科技、興森科技,和未來的“紫光展銳”都有望遵循這一投資邏輯。推薦公司:振華科技、興森科技、太極實業;其他相關受益公司有:長電科技、中芯國際、同方國芯、上海新陽等。
市場關注度:★★★★
驅動周期:中長期
重點關注:清華控股整合進度
◎鋼價短期或企穩
近期,螺紋鋼的持續下跌,成為市場的焦點事件。但有機構認為,鋼價和鐵礦石價格將在10月企穩。
廣發證券認為,“目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總體積極,但地產行業仍處于調整期,未來宏觀經濟和鋼鐵下游需求面臨挑戰,9月份旺季不旺,鋼材和原料價格出現超跌,10月份悲觀的需求預期有望改善,終端和經銷商也可能有補庫存需求。”
該機構判斷鋼價和礦價都有超跌反彈的機會,“預計鋼價漲幅5%以內,礦價漲幅10%以內。10月份鋼鐵行業盈利能力將小幅提升。未來3年鐵礦石等原材料供需形勢差于鋼鐵行業供需形勢,產業鏈利潤將從上游資源向中游冶煉環節轉移,鋼鐵行業盈利能力中期改善值得期待;長期利率下降和滬港通開通可以增強藍籌股吸引力,且鋼鐵行業估值處于歷史底部,行業具備配置價值。”其建議的標的包括久立特材、玉龍股份、大冶特鋼、寶鋼股份、新興鑄管等。
市場關注度:★★★
驅動周期:中短期
重點關注:鋼價企穩與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