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 00:56:3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10月27日,中國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三十年慶典在安亭工廠舉行,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文德恩等股東雙方高層領導均出席了該活動。
從1983年第一臺組裝桑塔納下線至今,上海大眾用了三十年時間實現了累計銷量1100萬輛,目前年銷量已突破150萬輛。這不僅讓上海大眾穩居乘用車市場第一陣營,也助力大眾汽車集團牢牢掌控中國這一全球戰略市場。
有觀點認為,上海大眾合資三十年不僅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也為中國汽車合資尤其是本土化研發,提供了一份具有借鑒意義的樣本。
積累了三十年的運作經驗,如今,上海大眾已掌握了攻守交替的應對能力,讓其更顯從容地面對新目標。上海大眾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對于上海大眾而言是蓄勢之年,無論是產能、渠道還是市場營銷等方面,上海大眾都在進行一系列調整,以迎接2015年這一重要發展節點。
2015年堪稱上海大眾的產品“大年”,除了朗逸、帕薩特等產品迎來了大改款周期外,B級、SUV、C級車等全新產品也將有望推出。
打造本土化研發樣本
在上海大眾發展三十年里程中,桑塔納被視為最重要的功臣。1987年,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朱镕基明確表示,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工作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引進技術需要消化吸收,第二個是發展轎車工業特別是建立零部件生產體系已成當務之急。”
上海大眾耗費不到四年時間達成了桑塔納國產化使命,并由此走出一條從引進吸收、聯合開發到自主研發的道路,逐漸建立起獨立的研發體系,為上海大眾后續新車型的開發探索了路徑。
2008年,由上海大眾自主設計和研發的A級車Lavida朗逸上市,長期占據國內A級車暢銷榜首位。目前,由朗逸衍生出的Lavida家族,月均銷量已保持在4.2萬輛以上,遙遙領先其他同級別產品。
2011年,全新帕薩特上市。這款車型代表著上海大眾的研發工作逐步融入大眾汽車集團全球開發體系,也是一款中國車企首次直接參與國際汽車制造商全新產品研發的車型。
有業內人士據此評價,作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合資企業,上海大眾為國內其他合資企業的本土化研發提供了借鑒意義。
一般而言,本土化研發更貼近市場,有利于企業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事實上,包括廣汽本田、上海通用、東風日產、神龍公司等多家企業都相繼建立了在華的研發和技術中心,其中部分企業以上海大眾為參照樣本,試圖逐步形成獨立自主的產品開發體系。
據統計,目前包括大眾及斯柯達雙品牌在內,上海大眾已有20余款車型,覆蓋了A0級、A級、B級以及SUV、MPV等多個細分市場,其中途觀、朗逸、帕薩特等產品均長期保持在細分市場前三位置,這為上海大眾長期穩定在乘用車品牌第一陣營提供了重要保障。
減速調整備戰產品“大年”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上海大眾累計銷售134.85萬輛,其年度銷量目標已完成84.3%。盡管距離年度銷量目標160萬輛已近在咫尺,上海大眾卻在此時選擇了減速前行。
今年前8個月,上海大眾的累計銷量還穩定在市場第一名的位置,但這一排名卻在今年9月發生了變化。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一汽-大眾實現銷售134.90萬輛,以不足500輛的優勢,實現對上海大眾的反超。
“這主要和我們生產線調整有關。”上海大眾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了解,從今年6月開始,上海大眾開始陸續對生產線進行改造,這一調整也將影響到銷量的沖刺計劃。
“上海大眾不會刻意追求第一,我們會根據發展規劃合理調整節奏。”上海大眾相關人士表示,“今年是我們的蓄勢年,很多調整都是在為明年做準備。”上述上海大眾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比如目前生產線上的調整就是為明年的新車導入做準備,一般新品上市前,都要進行產能調整,根據新的MQB平臺進行產能改造。
2015年堪稱上海大眾的產品“大年”。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賈鳴鏑此前向記者介紹,“未來兩年,大眾品牌將有7款新品推出,包括全新帕薩特、全新朗逸、全新途安后續車型、全新途觀、C級車、大型SUV,還有A+車型。”其中,A+級車凌渡已首發亮相,或將于明年年初正式上市,而C級車預計明年年底投產,2016年上市。
為實現這一目標,上海大眾除了不斷導入新品外,也同步破除了產能瓶頸。目前上海大眾分別位于上海安亭、南京、儀征、寧波以及新疆工廠的合計產能已達到177萬輛,加上計劃于2015年建成投產的長沙工廠30萬的產能,上海大眾2015年的產能儲備有了保障,面對全新發展目標,上海大眾仍將穩步推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