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3 01:02:56
在拋出擬計劃募資不超過40億元預案、其中將收購集團的軍工資產這一重磅重組消息的同時,四川長虹還決心“甩掉”虹歐等離子這塊“包袱”。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發自成都
在拋出擬計劃募資不超過40億元預案、其中將收購集團的軍工資產這一重磅重組消息的同時,四川長虹(600839,SH)還決心“甩掉”虹歐等離子這塊“包袱”。
四川長虹10月31日晚間發公告稱,公司將對外協議轉讓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虹歐公司)61.48%股權,交易價格為6420萬元。虹歐公司主要負責生產運營長虹等離子面板等業務。
據了解,虹歐公司被出售背后,是長虹做等離子業務的尷尬,僅2011年到今年8月,虹歐公司虧損總額約為21.8億元;長虹對虹歐公司則是砸下巨資,截至2013年末,投資金額高達17.2億元。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虹歐公司內部員工處了解到,虹歐的生產線已經停產,正在分流、安置員工。一份顯示為公司內部文件也稱,“由于PDP(等離子面板)行業供應鏈斷裂,虹歐公司PDP模組經營業務將在10月份全部結束”。
昨日(11月2日),四川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劉海中表示,虹歐公司相關情況 “以公告為準”。對于該公司是否已停產、正分流員工,劉海中予以了否認,“沒有這個事”。
近4年虧損超20億元
四川長虹在出售資產公告中表示,公司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綿陽達坤)轉讓持有的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61.48%股權。
而在9月底,四川長虹曾對外透露處置等離子業務的意向,即“正在論證公司等離子屏及模組資產和業務處置方案。”
對于轉讓虹歐公司股權,四川長虹認為,通過該方式將等離子業務及資產進行處置和剝離,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降低公司經營損失,有利于公司未來的持續良性發展,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
“長虹業務經營虧損很重要的一塊,就是虹歐公司的等離子業務。”家電行業專家、夸父咨詢機構首席顧問劉步塵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了解,2007年四川長虹斥巨資啟動虹歐公司PDP項目一期工程,規劃總投資6.75億美元,年產PDP模組達到216萬片。但實際上,虹歐公司近年卻遭遇巨虧。四川長虹2013年報披露,截至期末,公司針對虹歐公司的投資金額就高達17.2億元。2013年,虹歐公司營業收入17.4億元,凈利潤為虧損3.47億元。
此外,記者根據長虹前述出售公告粗略計算得出,2011年~今年8月,虹歐公司的凈利潤總額為虧損約21.8億元。
甩賣因產業鏈供應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4月實地調查了解到,在連年虧損和市場萎靡之下,虹歐公司今年已主動控制產量,實施間歇性生產并分流員工。
四川長虹在上述出售資產公告中表示,2007年,為突破公司平板電視上游關鍵部件的供應瓶頸,公司以虹歐公司為平臺投資建設等離子屏和模組項目,但近年來,等離子產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等離子產業市場規模不斷縮小,等離子前端配套供應鏈資源短缺,等離子屏及模組產品成本上漲壓力巨大,虹歐公司虧損嚴重。
“長虹的等離子生產線遲早會停產。”劉步塵此前曾指出,因為目前整個全球等離子產業鏈已難以為繼。
長虹主動調整背后,也與整個產業鏈因素相關。四川長虹在前述出售公告中表示,“等離子前段配套供應鏈資源短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長虹零部件產業集團10月下旬發布的內部文件顯示,“由于PDP行業供應鏈斷裂,虹歐公司PDP模組經營業務將在10月份全部結束”。
在劉步塵看來,虹歐公司的停產,“一是減少對長虹凈利的負貢獻,二是它想做也做不下去了。”
劉步塵指出,目前整個等離子業務的產業鏈已經斷裂。“長虹主要做等離子屏和面板,元器件等材料需要進口。這類材料,此前多是從韓國進口,但現在LG已經宣布將于11月結束等離子業務,因此,圍繞等離子的面板、元件、整機等都難以為繼。”
對此,NPD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今年上半年也曾向記者表示,按照產業規律,規模太小會導致產業鏈斷裂,一些原材料和催化劑等組件廠商將選擇退出這個行業。即便虹歐公司實現200萬片的產能,也不足以使PDP生產的材料供應廠商繼續為其服務。
等離子面板畫上句號?
如今,長虹的抽身離去,是否預示著等離子電視即將走向終結?此前各大巨頭已相繼宣布停產等離子電視。今年8月有消息稱,LG電子11月底前將停產等離子電視,專注發展LCD及OLED電視。而在此前,三星證實其將退出等離子電視業務。
“就全球來說,等離子畫上了句號。”劉步塵如此評述道,整個等離子產業鏈已難以為繼。
“此前,長虹主要做民用,但民用市場越來越小,即使是想轉型商用,也因產業鏈斷裂,導致生產難以延續。”劉步塵預測。
“沒有前景,目前等離子的產業鏈已經斷掉了。”張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等離子因為整個產業鏈下游廠商已停產,上游元配件也沒有銷路,已難以形成完整產業鏈,“已經斷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