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11-05 20:52:23
“雙11”帶來的數億筆網購,成就了電商的狂歡;但數億個包裹,對快遞業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生意紅火,憂的是出力賠錢、投訴盈門。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雙11”帶來的數億筆網購,成就了電商的狂歡;但數億個包裹,對快遞業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生意紅火,憂的是出力賠錢、投訴盈門。
去年11月11日深夜,面對已突破1000萬件、且還在不斷沖高的業務量,總部位于上海的一家知名快遞公司高管卻高興不起來:“我不希望有這么大的量,空有‘1000萬’的光環,收獲的卻可能是客戶的罵聲!”
11月11日,電商賺一天,或抵得上快遞干一年。當線上阿里在美國風光上市時,線下的快遞企業仍在價格戰的泥潭中打得焦頭爛額。借助電商把“蛋糕”即將做成世界最大之時,中國的快遞業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在思索下一步何去何從。
阿里預計,今年“雙11”的銷售總額將達到創紀錄的500億元。國家郵政部門預計,今年“雙11”帶來的快件將超過5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近五成。這是電商新的盛宴,卻是快遞企業的新一輪挑戰。
“雙11”促銷已有6年,其帶來的海量快件,讓快遞企業猛地撐大了“塊頭”,但逐漸變成了“虧本賺吆喝”。
一家日快件處理量超過800萬件的知名快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準備今年‘雙11’,公司人員增加30%,車輛增加50%,系統擴容,場地增加,公司為此累計增加1至2億元投入。”
但另一方面,越拼越火的價格戰,已讓快遞成為微利。以同城件為例,業內人士分析,每件成本包括派件費1.5元至2.5元、取件費0.5元至1元、運輸費1元至3元、人工操作費用0.5元至1元、信息成本0.2元,加上一定稅費,最低成本一般在5元左右。但現在不少快遞公司打出“10元三件”的“白菜價”。
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每件快件的價格2007年為27.05元,2013年為15.69元,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15.21元。中國快遞咨詢網曾估算,現在快遞業的平均利潤在5%左右。
“去年‘雙11’干下來,公司虧了5000多萬元。今年估計也差不多。”上述快遞企業負責人說。
電商的支撐成為快遞公司跨越式發展的最重要動力。時至今日,“三通一達”等主要快遞企業電商件的比重均超過70%。但對電商件的過度依賴,也使快遞企業在產業鏈中趨于弱勢,這也成為服務質量問題和種種行業亂象的重要成因。
有快遞公司負責人舉例:“比如電商銷售一個茶杯100元,加上快遞費10元。現在由于激烈競爭,快遞費壓到6元,對消費者而言快遞服務體驗滿意度也就隨之下降。”
“將發展重心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提升,對快遞行業來說已經迫在眉睫。”中國快遞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惠德說。
記者了解到,幾家主要的快遞企業,已從“拼規模”轉向“拼效益”。
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局長曾軍山認為,國內快遞行業正呈現出四方面明顯趨勢:一是現代化,快遞企業加大了資本引進力度及設施升級力度,不斷向現代企業演變;二是國際化,比如圓通速遞已開通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快遞專線,申通快遞啟動了國際化發展戰略,在日本建成了物流樞紐中心,投資成立了美國申通;三是融合化,除與電商融合外,一些快遞企業正在積極推廣“倉配一體化”等新型模式,并涉足農產品流通、藥品流通以及各類工業制成品、零配件倉配等細分市場;四是公共化,快遞服務已進入政府公共服務采購目錄,郵政普遍服務和快遞服務將趨向于一體化。
如何繼續吸收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紅利,實現由大到強,是擺在快遞企業面前的一道考題。“快遞業的價格戰應該是打到頭了。市場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預計幾年之內整個行業會有大變化。”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說。(記者劉國政、葉鋒、郭宇靖、扶慶)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1/04/c_1113115486.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