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1-16 18:40:47
從11月1日至12日,北京市空氣中PM2.5、PM10、SO2、NO2濃度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5%、44%、57%和31%,這就是“APEC藍”。為保證APEC期間的藍天,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在會議期間實際停產企業9298家,限產企業3900家,停工工地4萬余處。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往常,進入秋冬季就意味著北京開啟了灰色模式,但今年,APEC開幕前后,連續近半個月的晴空萬里,著實讓被霧霾困擾的百姓歡呼雀悅。也因此,她有一個名字——APEC藍。
“APEC藍”是怎么來的呢?11月15日,環保部發布《區域聯動多措并舉周密部署全力保障APEC空氣質量》,首次批露的多項數據告訴了我們答案。
來自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從11月1日至12日,北京市空氣中PM2.5、PM10、SO2、NO2濃度分別為每立方米43微克、62微克、8微克和46微克,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55%、44%、57%和31%;各項污染物濃度均達到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環保部稱,為保障APEC會議空氣質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啟動了最大力度的“空氣保衛戰“,將各項保障措施落到實處,成功打贏了一場“霧霾阻擊戰”。
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副主任王鳳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APEC會議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采取了較大力度的保障措施,對改善空氣質量具有較好的效果。
聯防聯控下的“APEC藍”
這場“空氣保衛戰”的成果,不僅體現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省(市、區)空氣質量同比均有明顯改善。據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初步統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9%左右。
“APEC藍”可謂來之不易,據了解,早在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十條》后,就著手部署2014年APEC空氣質量保障相關工作。2014年初,環境保護部黨組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把APEC空氣質量保障列入今年重點工作計劃。為督促、指導各地做好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工作,環境保護部先后召開6次部長專題會和辦公會。
北京市環保局通報的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措施效果初步評估結果顯示,與不采取措施相比,采取措施使會期北京市PM2.5日均濃度值平均降低30%以上。
同時,北京市環保局針對“APEC藍”得出了四個方面的結論,包括揚塵控制措施減排效果立竿見影,全市揚塵排放總量下降70-80%;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總量大幅下降,NOx減排44%,顆粒物(PM)減排58%;工業企業停限產措施明顯減少VOCs排放量,共削減VOCs排放量達到37%;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防聯控發揮重要作用。
有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保障工作是成功的,但是,更應該關注會議結束后,如何繼續保持“APEC藍”。
6省停產企業超過9000家
北京市環保局分析,PM2.5主要組分以二次反應生成的粒子為主,總體約占70%。VOCs是二次反應生成PM2.5的重要前體物質,要減排PM2.5,必須協同減排VOCs、NOx、SO2、氨(NH3)等氣態前體物。
很明顯,對工業企業采取停產、限產等措施,成為了保障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來自環境保護部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測算,6省區市在會議期間實際停產企業9298家,限產企業3900家,停工工地4萬余處,分別是《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方案 》規定的3.6倍、2.1倍、7.6倍。
其中,遭遇不利氣象時,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神華等電力集團公司按環境保護部要求采取降低落后機組發電負荷、加強環保設施運維管理、增進優質煤炭使用等多項措施;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也按照環境保護部要求,對“高架源”和VOCs排放企業的有效管控,
為做好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保障工作,環境保護部派出16個督查組分赴各地開展督導檢查工作。在督查中,明查與暗查相結合,晨查與夜查相結合,應急督查與日常巡查相結合,突擊督查與重點督查相結合。
同時,據了解,各督查組采取分階段層層深入的方式進行。在會議前期督查組以嚴查問題為主,并聯合多家媒體,對問題進行公開曝光,有效傳導了壓力;隨后重點針對燃煤電廠、鋼鐵、水泥、焦化、玻璃等高架源和VOCs排放企業開展督查,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在督查后期,針對可能出現的不利氣象條件,進一步督促各項保障措施落地,確保善始善終。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關停、限產等措施,都是對經濟發展有較大損害的,長期來說,治污染應該采取規定排放標準的手段,一旦提高排放標準,一些高排放的企業就會自動轉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