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 00:50:1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江然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江然 發自成都
老余說,從這里到煎茶,開車只要7分鐘。
40出頭的老余是一位IT公司的員工,“這里”指的是他位于成都天府大道上的工作地點,而煎茶鎮則是他的老家。“一眨眼就到家,離中心城區很近。”
更讓老余欣喜的是,2014年底,被稱為“百里中軸線”的天府大道三期將竣工。屆時,從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南下至雙流煎茶只需要40分鐘。而他的老家煎茶鎮已被納入9個特色小鎮之一,將立足其特色生態農業,完成一個貧困鄉鎮向 “宜業宜商宜居”的轉變。
10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標志著天府新區晉升為國家級新區。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諸多新區、特區、開發區的建設經驗教訓后,天府新區的規劃者將其定位于,以現代制造業為主的國際化新城區,打造成為內陸開發經濟高地、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正是在此定位下,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建設成為“兩個先行”。
“兩個先行”
攤開地圖可知,天府新區緊貼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主城區,其核心區距離成都市地理中心的天府廣場不過20公里。按照規劃,天府新區范圍共計1578平方公里。其中成都部分1293平方公里;眉山部分93平方公里;資陽部分192平方公里。
天府新區緊鄰中心城區,具有區位優勢,借助成都現有的交通樞紐地位,天府新區擁有巨大的經濟腹地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眼下,成都已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航空第四城”,位于天府新區域內的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客貨吞吐量均為中西部第一位,成都搭建國內外航線239條,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已達77條,通航國內外城市達178個。
9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成都第二機場亦被作為國家戰略提及。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發改委了解,第二機場最快將于年內立項,估算投資超過千億元。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后,第二機場旅客輸送能力將達到每年8000萬人次,年貨運吞吐量200萬噸。
成都亦是全國五大鐵路樞紐之一。天府新區至周邊省會城市貴陽、蘭州、昆明、西安、武漢4小時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8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剛剛結束的西博會上,成都市物流辦主任陳仲維正式宣布,年內將開通蓉歐快鐵返程班列,并優化線路將行程縮短至10天。
在城市軌道交通方面,成都正建設由快線、地鐵、輕軌構成的“五橫十縱”15條線路360公里的交通系統。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規劃局副局長古利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未來地鐵快線將連接起成都新老機場。
“急行軍狀態”是成都天府新區投資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投集團)副總經理彭繼咸對當下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感受。“省委在最初就提出‘兩個先行’,一是基礎設施,二是生態建設。”他告訴記者,天投集團成立尚滿一年,僅200余人,目前,天投集團在直管區基建上已投入逾200億元。
據彭繼咸透露,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三縱一橫”骨干交通網絡將于年內全面通車。被稱作“百里中軸線”的天府大道三期年底通車后,將極大地縮短成都市中心至眉山市的行程。
值得注意的是,天投集團承擔的另一重要任務還包括貨運通道,這對域內高端制造業發展無疑是極大利好。據彭繼咸透露,貨運通道位于直管區域內的長度為36公里,投資為45億元。建成后,貨運通道將北至雙流,南到龍泉。
“這意味著周邊地區的大件物品在運往樂山港口時,不用再經過市區,給城市發展留出空間。”彭繼咸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作為天府新區總規劃設計的一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長劉繼華也指出,貨運通道眼下從天府新區內部穿越,將來還會隨著貨運鐵路和高速公路調整修建。
“入則城市,出則田園”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早期選址,還是制定總規劃,天府新區都拒絕了“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思路。
在參照國際、國內大都市及新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新區規劃顯示出一系列創新探索:提出了中心區“窄路幅、高密度”的道路系統,形成了產城單元體系,規劃了城市綠隔區以及創新的控規圖斑表達和指標體系等。
據古利軍介紹,按照產城融合、組團布局、宜業宜居的空間布局要求,新區被劃分為35個產城單元,每個單元人口規模20萬~30萬、用地規模20~30平方公里。
而把這些產城單元“區隔”開來的,正是大面積的綠隔區。以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為例,綠隔區在總面積中的占比高至70%。
“天府新區已經是國家批復的第11個國家級新區,應如何借鑒其他新區的經驗教訓,定位其發展思路?”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經發局副局長華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層面來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已經被提到很高的位置,無形中造就了天府新區的發展優勢。”
“新區所需產業立足于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高端、新型經濟。”根據華敏的理解,“就是輕資產運作、低能耗、高智力支撐、高比較效益的新興經濟業態。”伴隨這一形態的經濟而來的,一定是大量高端人才。
在她看來,這是一個系統且相輔相成的發展思路,利用丘陵地內大面積的湖泊、濕地、中央公園,隔離出多個產城單元,以組團化的方式控制城市發展不朝“攤大餅”的方向發展,同時營造出“入則城市、出則田園、望山見水、職住一體”的環境,吸引高端人才,反過來又將作用于本地產業升級轉型。
生態保護與城鄉共融
實際上,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上,成都直管區已經走在前面。目前,該區域以“一城、一區、一帶”建設為發展重點。
站在興隆湖邊上,微風拂面,剛剛蓄水的湖面波光粼粼。作為“一城”——創新科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興隆湖和生態濕地公園規劃3.4平方公里,湖水由不遠處鹿溪河改道而來,未來將由湖泊、濕地、河道共同構成的興隆湖生態區。
“興隆湖與整個路網框架的打造,都有利于對新經濟和新產業的定位,而大方向就是集約高效,綠色低碳。”華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了解,環繞興隆湖,將布局新科技城,建設以文化創意、產業孵化、設計創新、工業研發、以大數據為核心的互聯網產業和城市配套功能為支撐的產業創新研發功能區的起步區。
興隆湖生態區與周邊產業的相互交融,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天府新區“四態合一、四化同步、產城一體”融合發展思路。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對未來依托成都中心城區與天府新區而發展的成都城市群而言,意義頗為重大。
“天府新區,指的是成都中心城區向南的區域,以成都部分為主體,同時跨眉山和資陽與成都銜接的地域,所以天府新區從開始選址時,就不僅是成都市發展的一部分,更是四川省在成都、眉山、資陽之間的區域合作。”劉繼華指出。
在他看來,透過天府新區的發展,能夠實現更好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最終有利于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設成為一個生態環境良好、城鎮分工有序,且區域合作高效的城市群。
要達到這一目的,基礎設施與生態建設被看成兩塊基石。
“面向區域構建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包括快速路、公交、物流中心,有助于成都產業轉移。”劉繼華表示,“比如貨運通道的建設,以及目前已經建設好的眉山青龍物流園,意味著成都的一些物流功能已經向眉山區域轉移,將有利于成都城市群的整體構建。”
在規劃者看來,天府新區的建設對于平原城市群構建的意義重大。“所以它的空間結構布局,強調了對成都主城功能的疏解,同時強調了成都的產業功能向區域外部的延伸。”劉繼華說。
也正因如此,在功能定位上,天府新區規劃提出了高端服務業聚集;布局模式上,避免傳統新區過于強調產業而忽視城市配套,規劃了產城單元;與此同時,強調大面積生態區保護與城鄉共融,對傳統文化和古跡進行保留的混合發展形態。
老余的家鄉煎茶鎮,已被納入9個特色小鎮之一,將立足其特色生態農業,完成一個貧困鄉鎮向“宜業宜商宜居”的轉變。“等準備得差不多了,就回鎮上去住。”這是老余心底的算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