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00:59:1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瑞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瑞 發自北京
公募基金行業人才流失的窘境越發突出。截至11月初,共有175位基金經理離職,而2012年、2013年全年的基金經理離職數分別為111位和136位,涉及的公司數占當時基金公司總數約60%。今年較去年高10個百分點,意味著基金業人才流失進一步加劇。
同時,今年以來基金經理變更(包括增聘、調整)共發生了1069起 (基金A、B、C分開算),差不多每天都有3~4起變更,也意味著逼近三成的基金“掌門人”發生位移。2010年~2013年全年分別為424起、465起、579起和888起。
基金經理大幅變動背后,是老生常談的股權激勵問題、公募行業制度僵化、證監會力查老鼠倉、創業、股市好轉導致基金經理大量奔私等原因。
隨著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的推進,金融企業的人才競爭已經跨越所屬子行業,基金經理的跳槽方向除公募基金公司外,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私募、券商、保險資管等,尤其是一些資深基金經理,紛紛選擇“下海”創業。
老的基金經理離去,大量的年輕血液流入公募基金行業,近年來公募基金經理有著年輕化的趨勢。業內人士解釋,一方面,許多基金公司的成立時間并不長,而隨著中國基金業的爆發性增長,基金業人才缺口很大,特別是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更是少之又少。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最近15年內,基金行業共有710位基金經理離開,同時有1535人進入這一行業任職基金經理。同花順統計顯示,從基金經理絕對數量來看,2012年、2013年基金經理數量分別為815位和935位,年增長率分別為18%、15%。
與此同時,隨著基金公司和基金產品數量的增加,對基金經理的需求也相應加大,基金經理崗位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基金經理人數的增加速度明顯低于產品增加速度,“一拖多”現象越來越盛行。數據顯示,2011年基金經理人均管理1.3個產品,2012年人均管理1.4個產品,2013年人均管理1.7個產品,2014年以來人均管理達到了1.8個產品。
顯然,整個基金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對于當前“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基金公司來說,更是發展的瓶頸所在,如何破局,如何突圍,這些年輕的基金公司仍然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