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經濟新思維

新華社 2014-12-09 20:19:11

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對世界經濟還是中國經濟而言,都可以說是錯綜復雜的兩年。

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對世界經濟還是中國經濟而言,都可以說是錯綜復雜的兩年。

環顧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審視國內,下行壓力增大。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該怎樣辨識,又該怎樣面對?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外大勢,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大局。戰略上,保持定力;戰術上,沉穩應對。以經濟工作的“新思維”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戰略上,保持平常心態

如何從戰略角度看待國際、國內經濟大勢,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需要有人“一錘定音”。于是,“新常態”一詞“橫空出世”。

今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要理解新常態,首先要準確把握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但正處在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

習近平最近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清晰地勾畫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若干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既要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又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

剛剛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為明年和今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

戰術上,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

新常態必然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在河南考察論述新常態的同時,習近平指出,要“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今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行總體部署時明確指出:“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

面對國民經濟可能出現的風險,黨中央、國務院早做準備,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具體方案全方位展開: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經濟內生動力,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放開市場準入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

——順應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把握新的歷史機遇,需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補齊醫療、社保、教育等發展短板,讓更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需要推進社會事業改革。

重大飛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詞之變,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飛躍。從黨的十四大以來的20多年間,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們黨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現在,主客觀條件具備,我們應該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邁出新的步伐。

在2013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今年5月26日,中南海懷仁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在7月8日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我們要立足國情,根據條件變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轉方式,調結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八大以來,在許多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針對突出問題,主動作為,勇闖難關,努力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2013年底,習近平在廣東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占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我們要繼續大膽探索、扎實工作,堅定不移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推動科學發展增添新動力。

今年5月下旬,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隨后不久,在面向兩院院士發表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

7月底,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針對突出問題,主動作為,勇闖難關,努力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在11月中旬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非正式討論會上,習近平就經濟改革議題發表講話時強調:“中國經濟進入了轉方式調結構的機遇期、培育內生增長動力的機遇期,改善就業和民生的機遇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動力充沛,發展前景光明。”

剛剛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接受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表示。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觸及更多深層次矛盾,必然涉及利益關系深度調整,復雜性和難度前所未有。簡政放權、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改革促進結構優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務擺在面前,需要我們一一破解。

在今年2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時習近平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牽引作用,要抓好已經出臺的改革措施的落實,運用好已有試點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強工作協調,使各項改革協同配套,使改革與宏觀經濟運行和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協同推進。

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準確定位和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一切改革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

11月上旬,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發表演講時強調:“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切改革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中國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推動人民收入持續提高。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1%,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6.9%和9.7%。中國正在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步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以來,中國政府在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社會保障、住房等民生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從加速棚戶區改造到戶籍新政,從打貪反腐到國企薪酬改革,從財稅改革到促進教育公平,種種措施都瞄準“民生”這一靶心。

今年早些時候,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指出,要緊緊抓住推動發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難題,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優先推出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有直接效果的改革舉措。

責編 鄔曉丹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