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1 00:49:20
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12月9日央行“維穩(wěn)”之后,其意圖已經很明顯,6.20(即期)附近應該就是底線;短期而言,預計人民幣(即期)將保持震蕩,年底前或在6.12~6.20區(qū)間波動。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fā)自北京
經過連續(xù)兩個交易日的大幅下跌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昨日(12月10日)止貶回升。Wind數據顯示,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升值87個基點,報6.1768。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2月9日,即期匯率貶值128個基點,日內波幅達369個基點;昨日,日內波幅亦超過300個基點。與此同時,央行昨日將中間價升值36個基點,至6.1195,刷新了今年3月4日以來的新高。
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12月9日央行“維穩(wěn)”之后,其意圖已經很明顯,6.20(即期)附近應該就是底線;短期而言,預計人民幣(即期)將保持震蕩,年底前或在6.12~6.20區(qū)間波動,中期波動區(qū)間將有所擴大,波動范圍可能擴至6.05~6.26。
即期走勢結束“背離”
記者注意到,1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逐步走升,而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 (詢價)則與中間價“背離”,一直處于震蕩貶值趨勢之中。進入本周,中間價連續(xù)升值,3個交易日內累計升值178個基點,至6.1195,創(chuàng)出今年3月4日以來的新高。
與此同時,在大幅“背離”中間價的情況下,即期匯率連續(xù)兩日大幅貶值,最終于昨日止貶回升。12月9日盤中,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詢價)最高貶值超過300點,沖破6.20至6.2064,刷新7月23日以來的最低水平。
昨日開盤后,即期匯率一度延續(xù)貶值趨勢,最低貶至6.1986,但隨后逐步反彈,最高升值至6.1670,吞沒前一日全部貶幅,日內波幅達到316個基點。值得一提的是,12月9日的日內波幅也到達了369個基點。路透中文網昨日援引某股份行交易員的觀點稱,不排除有海外做空人民幣的熱錢流入。
劉東亮則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做空人民幣的熱錢,主要是在離岸市場賭人民幣會貶值,對即期匯率也產生不了多少影響,因為離岸市場沒有定價權。
“在屢創(chuàng)新高的貿易順差壓力下,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條件不成熟,此時貶值將會引發(fā)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同時,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已經到了相當高的比重,依靠貶值不大可能繼續(xù)提高份額;11月后,人民幣即開始微幅貶值,但中間價不跌反升,是重要的政策信號,凸顯出央行無意推動人民幣貶值。”劉東亮指出,盡管央行在逐步退出常態(tài)化干預,但面對極端市況,不可能采取旁觀態(tài)度,未來若人民幣(即期)再次大跌,央行料會再次出手。
專家:貶值壓力或提前釋放/
昨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上漲1.4%,創(chuàng)五年來新低;PPI環(huán)比下降0.5%,同比下降2.7%。對此,有分析認為,CPI持續(xù)走低,為降準打開了空間。
“數據反映出通縮風險有所上升,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刺激經濟的力度,新一輪降息等寬松政策出臺可期。”劉東亮認為,降準本身對即期匯率應該沒有太多的影響,但對遠期匯率的定價影響應該會比較明顯。此外,這對企業(yè)的影響也會比較大,因這涉及企業(yè)遠期結售匯價格的確定。
劉東亮表示,此前的急跌并不表示匯率政策將出現重大變化,而是與擴大雙向浮動區(qū)間一脈相承的,應視為官方政策在市場層面的正常體現。
“短期而言,預計人民幣將在止貶后保持震蕩,年底前或在6.12~6.20區(qū)間波動,中期波動區(qū)間將有所擴大,波動范圍可能擴至6.05~6.26。但是,短期維持穩(wěn)定容易,中期矛盾難調,如何協調市場的貶值壓力與保持匯率基本穩(wěn)定之間的矛盾,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劉東亮表示,隨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特別是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未見明顯效果后,市場對人民幣的貶值預期開始抬頭,這種預期并不僅體現在遠期美元升水,還主要體現在客盤結匯量下降、購匯量上升,銀行間結售匯已由順差轉變?yōu)槟娌睿@對應的就是升值動力的削弱和貶值壓力的上升。
劉東亮認為,美元牛市的進展較預期更快。今年5月份以來,美元指數已經升值了11.6%,這種單邊牛市的快速推進,可能會使得對于人民幣明年將先升后貶的預期提早實現,也即貶值壓力會提前釋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