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00:58:2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自上海
遺憾錯過“雙十一”的各大險企,正在積極布局“雙十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注意到,多家保險公司正在各大網銷保險平臺搶灘布局。由過去兩年主打“理財”保險產品,到今年“雙十一”理財型產品的缺席,暗示了保險網銷正在經歷重要的轉型時期。這一趨勢在今年“雙十二”體現得尤為明顯。
一方面,淘寶保險正在逐步加強與保險公司的深度合作,平臺與陽光產險合作再推 “天貓醫藥險”等創新型保險產品,還通過返還集分寶的形式,對活躍于網銷保險的用戶進一步向保障類產品導向。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各顯其能,陸續上線 “限時到貨險”、“電瓶車暢行寶”、“關愛寶重疾險”等多款頗具特點的創新型保障險種博取關注。
掘金保障“新用戶”
在經歷了長達數月的網銷理財型保險監管風波之后,淘寶保險的營銷策略正悄然發生變化。這一變化體現在,淘寶由單純的渠道銷售保險公司的理財型保險產品,轉向探索與險企的深度合作。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針對保險營銷的“雙十二”活動“萬里挑一最保障”,聲稱對“新用戶”當天購買部分保障類產品可獲得與商品價格的50%等值的集分寶。
上述可享受半價保險產品的“新用戶”,指的是從未買過任何平臺保險商品(淘寶保險)者,理財保險與車險除外。業內人士指出,這對于活躍于網銷保險的用戶而言,有一定的保障類需求導向作用。以泰康人壽的關愛寶門診住院險為例,購買這款保費200元一年期門診賠付累計3000元的產品,“新用戶”可實際支付100元保費。
今年“雙十一”期間保障物流環節的退運費險取得空前成功,伴隨著支付寶成交筆數再創新高,退運費險也水漲船高。除了退換貨漏洞,快遞到貨時間太長也是一個問題。記者注意到,此次平臺針對“雙十二”推出服裝服飾類投保的 “限時到貨險”。據了解,“限時到貨險”將由賣家投保,因賣家發貨不及時,快遞爆倉、天氣等因素導致貨物派件到達時間超過15天,即對買家進行賠付,賠付金額為商品成交價格的10%,單筆訂單以500元為賠付上限。該保險由陽光財險提供。
淘寶保險還與天貓醫藥館、陽光產險合作再推“天貓醫藥險”。記者了解到,這款由陽光產險推出的天貓醫藥險健康卡,能夠令投保人通過電話完成診療,根據醫生的診療判斷轉到天貓醫藥館購藥,隨后獲得保險公司的全額購藥費用理賠和相關重疾保障。事實上,該款產品于“雙十一”期間首次推出,被稱為“國內第一款開辟全程在線醫療模式的新式保險”。創新之處在于,淘寶保險以產品打包的形式,將電話醫生包裝進來,隨著售賣保險產品將服務提供給更多的用戶。
預售、團購、眾籌形式新鮮
上述“萬里挑一最保障”上線的16款“雙十二”產品中,中國平安的 “電瓶車暢行寶”、中國人保的“淘淘樂少兒重大疾病保險”等保險在該平臺團購預約數量較大,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關注。
平安的“電瓶車暢行寶”一年期保費價格19.9元,產品保障投保人在騎行兩輪電瓶車或自行車的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導致的人身傷亡。保障范圍包括駕駛人意外和第三者責任,最高保額2萬元,事故絕對免賠額100元。鑒于涉電動自行車事故多發,監管部門一般會鼓勵駕駛人投保。但業內人士指出,非機動車險目前并非強制購買,且由于件均保費較低代理人無銷售動力,此類險種目前的普及度并不高。借助互聯網渠道優勢推廣產品,對投保人加強風險意識無疑大有裨益。平安方面發布的數據顯示,“電瓶車暢行寶”上線1個月已銷售37306件,平均1分鐘1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人保的“淘淘樂少兒重大疾病保險”關注人數也較多。該產品特點為躉交保費1000元,保至25歲滿期全額返還,保障10種重大疾病20倍重疾保障及6倍身故保障。據悉,10種重大疾病涵蓋了2009年分年齡別疾病死亡率中0~25周歲年齡段高發重大疾病,首且將基本醫療保障范圍以外的罕見病(嚴重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川崎病、Ⅰ型糖尿病)納入保障范圍內。此外,泰康人壽的1元錢的 “關愛寶重疾險”、7.2元的“關愛寶定期壽險”因價格低廉受到關注。
多家保險公司在官網和微信也推出了針對“雙十二”的營銷活動。泰康人壽在其官網打出“雙十二”保險年終狂歡節,全場保險滿398元返50元,涉及綜合意外保障計劃、少兒重疾險、女性疾病險、婦嬰疾病險等。
臨近年末,車險營銷活動也進入高發期。陽光車險在其官網和微信渠道啟動“雙十二”車險特別優惠,并有預售、團購、眾籌等新鮮提法。其中,陽光車險還借助互聯網推出了時下流行的小額眾籌模式,投保人關注其官方微信后,即可發起車險眾籌。通過在微信平臺分享集資資本,在“雙十二”當天可使用募集的資本購買車險,并享受募集資金等額的補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