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4 00:58:4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昨日(12月23日),滬深兩市跌停個股數量由272只降至58只;但滬指由22日漲18.85點變為重挫94.84點,跌幅3.03%,跌破3100點整數關口。滬市成交由6245億元降至4195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當前不少大盤股逐漸走出 “雙頂”形態。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將嚴重影響指數再次出現逼空行情,而小盤股能否接力大盤股進行風格輪動,則是檢驗牛市的試金石。
滬深新開戶數創11周最大跌幅
12月22日(本周一),指數沖高回落,盤面出現“一九行情”,不少機構預期后市或有較大震蕩。
昨日早盤,“兩桶油”、銀行、基建等滬市權重股大幅殺跌,滬指疲態盡顯,11時22分曾短暫翻紅,但之后加速下挫。收盤時滬指跌94.84點,收于3032.61點,跌幅高達3.03%;深成指從盤中一度漲近2%到收盤時跌0.3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A股收市后,股指期貨仍在繼續下跌,主力合約IF1501最終收于3313點,貼水11.92點。與此同時,據中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上周 (12月15日~19日)滬深A股新開戶數為63.16萬戶,環比跌29.13%,創出10月10日以來11周環比最大跌幅。
12月至今超大盤指數漲20%
數據顯示,12月初至今,滬指累計上漲13.04%,上證超級大盤指數(代碼000043,由上證所20家超大型上市公司組成)累計上漲19.77%,后者創出2009年8月以來單月最大漲幅。由此可見,權重股大漲是指數逼空的主要力量。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無論券商股、銀行股,還是“兩桶油”、基建股,目前多數大盤股形態已呈現明顯的“雙頭”特征。
比如中石油(601857,收盤價9.78元)12月8日、22日兩次創新高后回落,中石化的兩個“塔尖”也出現在上述兩天。
除此之外,工商銀行(601398,收盤價4.48元)、農業銀行(601288,收盤價3.36元)等銀行股也在12月8日沖高回落,形成第一個頂部,隨后持續反彈;12月22日上述個股大漲后,昨日跌幅在5%左右,出現“雙頭”形態。
券商股同樣如此。除龍頭中信證券(600030,收盤價31.01元)、海通證券(600837,收盤價22.1元)外,多數券商股也出現“雙頭”形態。
對基建股而言,中國交建(601800,收盤價13.33元)、長江電力(600900,收盤價10.26元)、中國中鐵(601390,收盤價8.62元)在前日沖高回12月22日沖高回落后,昨日大跌,雖未出現“雙頭”,但面臨不小的回調壓力。
小盤股走勢決定行情性質
對于A股本輪上漲,不少機構都認為是牛市開端。有分析人士指出,牛市不會只有“大盤股漲、小盤股跌”的行情,牛市還應出現板塊輪動行情。
“后市小盤股表現將決定未來還有沒有牛市。”一位私募表示,每一輪牛市,板塊輪動必不可少。“5·30”之前是垃圾股升天,“5·30”之后是藍籌股遭爆炒;2008年底,牛市行情初期是基建等大盤股猛漲,而到了2009年二季度,中小盤股表現活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歷史數據后發現,史上大盤股連續大漲,而小盤股不漲反跌后,市場將呈現出兩種走勢:
第一種走勢類似于2006年底到2007年初的跨年行情。2006年11月、12月指數逼空上漲后,藍籌股休息,中小盤股接力;2007年1月,滬指結束逼空,漲幅由2006年12月的27.45%回落至4.14%。與此同時,中小板指漲幅卻在2007年1月達24.8%。整體看,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處于牛市中段。
第二種走勢類似于2009年6月、7月逼空行情后,藍籌引領市場見頂,中小板經歷短暫調整后卻走出獨立行情。2009年8月,指數牛市結束,當月滬指大跌21.81%。與此同時,中小板卻僅下跌14.48%。雖然滬指隨后4個月里持續反彈,但未能創出新高;相反,中小板指數僅用3個月就創出反彈新高,中小板牛市在15個月后才宣告結束。
前述私募認為,大盤股休息時,小盤股若能接力上漲,則可將行情認定為牛市;若大盤股休息時,小盤股同樣下跌,那么本輪行情充其量只能算一次級別很大的藍籌估值修復行情。他進一步表示,史上每一輪轟轟烈烈的牛市都是由不同風格的股票輪漲所推動的,如果當前正身處牛市之中,那么在指數逼空上漲后回落的當口,此前受冷落的板塊和個股能否接力輪動將是判斷行情性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今日(12月24日),在12月19日開始申購的國信證券等6只新股打新資金將集體解禁。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打新資金不會全部回流二級市場,但進入二級市場的資金是繼續買入藍籌還是抄底連續下跌的小盤股,決定了短期內市場風格能否切換。
記者注意到,昨日創業板指雖然收出四連陰,但收盤前15分鐘明顯反彈,將盤中1.89%的最大跌幅縮小至1.41%。此外,12月22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為10037.14億元,環比再增0.3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