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廉價藥上游漲下游限 部分企業因“價格倒掛”中標不供貨

2015-01-06 01:22:2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近日,武漢市數家醫院免皮試破傷風針庫存告急的消息,再次把廉價藥品價格倒掛的問題凸現出來。

一位不愿具名的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價格倒掛是醫院不進貨的真實原因,國家對藥品限價,醫院就沒有空間了。”

另一方面,有藥企相關人士稱,各省藥品招標仍是低價中標傾向,由于大企業生產標準嚴格、成本高,一些小企業往往能以低價中標,而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單件虧損幅度太大就會出現斷供。

價格倒掛 廉價藥消失

實際上,過去10年間,3元多一支的西地蘭、幾毛錢的維生素D和許多便宜的經典藥品已經在市場上消失,其癥結大多是由于限價。截至2014年初,國家發改委已針對不同品類的藥品進行了3輪共31次降價,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藥價虛高的問題,但也把一些低價藥品淘汰出局。

2010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戴秀英等曾在提案中援引一組調查數據,大醫院廉價藥短缺情況嚴重,短缺藥品數量高達342種。

“這些藥短缺的原因就是價格便宜,企業沒錢賺。”在一線藥企長期從事醫藥生產技術監控的胡群(化名)表示,當前大部分藥品成本上漲幅度較大,尤其是中藥材價格波動大,而部分企業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中標價格卻在下降,使這些產品在正常生產工藝和條件下無法保持收支平衡,企業索性放棄生產廉價藥品。

“現在各省的招標模式都有低價中標傾向,對大企業而言,與其虧本不如不投標,沒有需求也就不生產。”胡群分析稱,由于大企業生產標準嚴格、成本高,一些小企業往往能以低價中標,有時中標價格甚至比大企業的成本價還低。而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如果單件虧損幅度太大之后就會出現斷供。

這一說法也得到國內一家大型上市藥企董秘的證實。他表示,在往年的基藥招標中,一些中標產品的報價比公司的生產成本還要低。除了廠家不愿生產,醫院更不愿采購低價藥用來做虧本的買賣。前述資深人士表示,由于長期限制低價藥的最高零售價,醫院虧本后便不再采購低價藥,而選擇一些不受管制的高價品種取代。

重回藥房任重道遠

2014年出爐的一份低價藥清單,仿佛為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2014年5月,低價藥政策出臺,國家清單中530個品種、1154種劑型都被取消了最高零售價,代之以“西藥不超過3元,中成藥不超過5元”的日均費用標準。根據公開的清單,被取消限價的藥品包括紅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慶大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常用、廉價的藥品。

一些手握大量廉價藥批文的制藥企業歡欣鼓舞,接連宣布將盤活這些產品。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由于藥品集中采購和藥品加成的政策尚未改變,到目前為止,無論是藥品供應還是終端銷售,都基本保持原樣。

一企業政策研究部門負責人指出,以前賣2元左右的藥品最初的實際成本只有0.3元~0.5元,經過多輪招標和比價,藥品價格不斷被拉低。低價藥需求量大,走量快,但在藥品加成的大環境下,低價藥的價格優勢很難凸顯,其15%的加成比重比高價藥少,醫院和零售渠道都不愿割舍高價藥可觀的利潤空間。

“現在藥價放開的政策還沒出臺,只要有管控,低價藥的市場就很難復燃。”前述資深人士感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