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7 01:18:2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北京
“SOHO3Q一開始的目標就不光是北京、上海,甚至不局限在SOHO中國自身的項目內,我們的目標是全世界。”昨日(1月6日),在望京SOHO項目內,SOHO中國(00410,HK)董事長潘石屹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時,首次公開披露了SOHO中國向互聯網轉型的方向。
潘石屹透露,2015年2月份開始,SOHO中國將推北京、上海兩地各一個項目中1500個座位單元用于短租服務,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預訂以及支付,2015年將在8個項目中推行這一3Q項目。“在我與房地產企業的接觸中發現,20%的傳統地產商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還沒有開竅,而80%的開發商感到有壓力和緊迫感。”
據悉,望京SOHO項目也將成為SOHO中國進軍互聯網的第一塊 “試驗田”,同時即將在2015年2月份入市的上海復興SOHO廣場,通過O2O模式運營短租辦公產品,將成為SOHO中國的第二次轉型。
進軍短租市場
2014年11月26日,潘石屹首次對外披露了欲轉型的想法,并表示將擁抱互聯網。就房地產行業來說,潘石屹一直走在行業前列。早在2011年,潘就率先把房子搬到了網上來賣。但這一次他的互聯網思維究竟會怎樣實現?
根據記者了解,這一變革將涉及到SOHO中國所有業務環節,從管理開發到后期出租,同時會涉及新的盈利環節以及新的城市擴張。通過近期大量“招兵買馬”吸引有互聯網經驗的資深人士,來搭建SOHO中國的互聯網運營技術,但在平臺方面也會尋找合作伙伴。
“最核心的還是怎樣提升傳統行業,以及在互聯網的情況下,人為什么還要去辦公室,這種格局會徹底變化,屆時北京和上海會各做出一個樣板間。”潘石屹如是說。
SOHO中國借助互聯網做出的首個產品SOHO3Q,則是利用O2O模式在線上選房租賃、簽約以及支付租金實現短租辦公。
據SOHO中國總裁閻巖介紹,SOHO3Q中心既不是孵化器也不是商務中心,從空間上來說,可以是一張辦公桌,一間房,可以租一周,也可以租兩個月,只要帶著手機和電腦來即可辦公。但對于具體租金,潘石屹并未透露,“租金水平將隨行就市,具體將在1月28日(開業前三天)對外披露。”
對于SOHO3Q針對的客群,閻巖表示,該產品主要面對的是年輕創業者,包括一些來北京短期出差的人士。
潘石屹表示,在互聯網帶來的變革下,傳統行業再不搞觸網可能活不下去。對于SOHO中國來說,房子即使租出去利用率也不高,但通過O2O模式打開短租辦公市場,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SOHO中國的3Q中心所有的交易過程都將在線上完成的,而首個投入運營的望京SOHO項目中,90%以上的租戶來自互聯網。
目標面向全世界
與SOHO中國在寫字樓領域專注于北京和上海兩地不同的是,潘石屹此次借助互聯網轉型的目標是“全世界”。
2014年一次去美國的行程,給了潘石屹不少關于互聯網創新的啟發,其中一家名為WeWork提供短時租賃辦公的公司與目前SOHO3Q有相似之處。
據了解,這家WeWork美國公司2014年實現了約1.5億美元的營收,營業利潤率達到30%。在2014年該公司進行的一輪大規模融資中,摩根大通領投,哈佛公司、扎克曼和標桿資本跟投。這輪融資給WeWork的估值為15億美元。據創始人預計,在2015年新一輪的融資后,公司估值將突破60億美元。
潘石屹正是看到了這一市場的潛力,所以將目標設立在“全世界”。
對于SOHO中國自身產品以外的開發模式,潘石屹表示,“可以通過買或租的形式,正是自己拿到一塊合適的地來開發3Q產品,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
那么,SOHO3Q的租金收益會對SOHO中國整體營業額產生多大的貢獻?潘石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因為3Q中心資產也在上市公司中,所以不便透露租金和營業額能夠占多大比例,但我們還是會把規模做得大一些,會加大互聯網這塊業務的開發。”
在轉型持有后,是否會面臨租賃難題時,潘石屹直言,“我們并不是靠這個來填滿寫字樓,望京SOHO之前是我心頭的三座大山,但沒想到很快就租出去了。”
“現在我們的賬面資金有100多億元,再過幾個月將接近200億元。”潘石屹表示,他希望用這些錢來開發自己的產品,而非直接收購其他公司,通過研發符合公司發展的產品,來不斷提高公司資金實力。
對于具體投資規模,潘石屹表示,這種項目跟房地產投資不一樣,房地產投資買一塊地就要幾十億元,甚至幾百億,而這種項目從開發到能夠回本要四五年時間,但SOHO3Q與傳統房地產開發項目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其一平方米的投資在1萬元以下,投資回報周期也很短,一般5至6個月就可以回籠資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