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張敬偉:抗通縮,中日歐各有其道

2015-01-12 01:08:29

◎張敬偉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表明,中國也面臨著通縮的現實風險。中國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同比增長1.5%,為5年來新低。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滑3.3%,連續34個月下降。

除了美國在醞釀貨幣政策正常化,其他主要經濟體——日本、歐洲和中國,都面臨著通縮風險。抗通縮,“三國演義”各顯其道。

2014年底,日本央行決定繼續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實現通貨膨脹率2%的既定目標。再次組閣的安倍政府,也將第二次消費稅提高的期限延至2017年4月份,凸顯“安倍經濟學”治理通縮的任性。歐洲央行面臨著成員國內部的爭吵,尤其是德國的阻撓,但其貨幣政策放水的趨勢是顯然的。歐元區一面要防通縮,一面要警惕成員國內部可能再起的債務危機。

中國迎來新常態,2014年11月份還實施了降息。尤其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財政政策繼續積極、貨幣政策穩健但要“松緊適度”——這四個字頗具意味。這讓觀察家們認為,中國貨幣政策可能進入了“松”的軌道——降準、降息、SLF、MLF可能輪番上陣。

對于中國式通縮,各大機構有不同說法,譬如英國金融時報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說,如美銀美林的產能過剩說。筆者以為是綜合因素所致,即在內外兩個市場不景氣的客觀因素下,中國主動的改革調整,導致現在的中國式通縮。

通脹與通縮,不管來自外部市場還是內部誘因,都需要相應的政策去調整。在日本,應對通縮的辦法相對簡單,即采取美國式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通過猛藥急治的方式,設定一定的通貨膨脹率(2%),不達目的不罷休,哪怕債務冒頂。在歐洲,由于有主權債務危機的前車之鑒,在貨幣政策放水上不會像日本一樣大撒把,但除了量化寬松也別無良策。但歐元區畢竟存在內部牽制,貨幣政策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中國式通縮,治理手段相對多元。

首先是政策定位。中國現在是新常態,新常態的主要任務是化解中國經濟面臨的“四期疊加”沉疴:經濟增速由高到低的換擋期、落后過剩產能的消化期、金融改革的瓶頸期和改革調整的轉型期。這一期間內,中國經濟增速可以適當降到“中高速”(7%~7.5%區間內),貨幣供應和需求要素亦可維持在相對低點。中國通縮從要素層面評價可能具備典型的通縮特征,但從主動的政策調整看,和日歐通縮相比卻是“非典型通縮”。從通脹目標看,中國的3.5%和日本的2%也非一個層次;從政策執行力和政策效力言,歐洲和中國也無可比性。

其次是政策手段。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雙重手段運用得心應手。中國財政政策一直維持積極,不僅在于中國有充裕的財政,更關鍵的是中國依然處于前工業化階段,基礎設施建設依然具有相當空間。日本和歐洲“大干快上”方面既無騰挪空間也無政策用武之地——前者要靠地震的自然破壞才有機會,后者基礎建設也已飽和;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執行力在日歐面臨著民間、輿論場、政黨博弈和國會的掣肘。

在中國,這輪經濟周期的副作用看似源于2008年抗危機的大投資。但上一波的投資主要聚焦于房地產和落后產能層面,而且導致地方融資平臺的無序擴大。現在的7萬億投資規模相對聰明,即投入到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等領域,不是制造新的產能過剩。本次投資除了公共財政,也向民間資本開放,更節制了地方融資平臺的“借錢買增長”。穩健的貨幣政策既然可以“松緊適度”,貨幣政策在2015年還有更多的降息、降準空間。

2015年的中國經濟,是強改革為主還是穩增長至上?海外機構依然議論紛紛。李克強總理近日在廣東考察時明確支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以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提質增效。由是觀照中國經濟,還是要有宏觀視野,不能局促于小數據。從小數據看,中國經濟應該抗通縮,而且似乎也要像日本和歐洲那樣,加入到貨幣政策寬松的大軍中去。但中國有自己的政策節奏,和日歐沒有可比性。

對中國而言,強改革還在路上,調結構任重道遠,穩增長又是迫切現實,故而政策手段注定是多措并舉。貨幣手段去通縮,不過是政策小插曲而已。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