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牌照發放在即 個人征信藍海即將開啟

2015-01-14 00:58:4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近日,央行在官網發布通知,要求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在業內人士看來,個人征信的放開是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必然,而隨著市場的逐步放開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個人征信市場也將迎來很大的市場空間。

上海維氏盾企業征信有限公司創始人潘凌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整個中國的征信市場規模在10億~20億元,隨著個人征信的加入,未來5年征信市場的規模可能到百億以上。

同時,也有觀點預測,一旦發展成熟,我國個人征信市場空間未來可達千億元規模。

市場潛力巨大

2003年,國務院賦予央行“管理信貸征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職責,批準設立征信管理局;2004年,央行建成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2005年,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升級為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此前,央行的征信體系是很多金融機構征信信息的重要來源,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個人征信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

“目前的央行征信體系,只對銀行和一些小貸等機構開放,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都沒辦法享受到。”一位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表示,個人征信市場的逐步放開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個人征信市場的空間也吸引了眾多機構的進入。

方正證券此前表示,個人征信市場成長空間已經打開,參考美國個人征信市場達600億元,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的龐大,未來發展成熟之后個人征信市場空間很可能達1000億元規模。另外,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此前也認為,基于巨大的人口規模,我國個人信用報告市場應有1030億元的空間。

潘凌佶對記者表示,個人征信市場有非常大的空間。以美國為例,做個人征信和做企業征信都有專門的上市公司,三大個人征信公司中有兩家上市公司,最大的一家2013年收入達到80億美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美國征信領域形成了以Experian(益百利)、Transunion(全聯)及Equifax(艾克飛)為主的三大征信服務公司,每年收入超過100億美元。

潘凌佶表示,2015年很有可能是個人征信發展元年,目前中國征信市場規模在10億~20億元,隨著個人征信的加入,未來5年征信市場的規模可能達到百億以上。

而央行此前發布的 《中國征信業發展報告(2003~2013)》則顯示,2013年中國征信市場上共有征信機構150多家,整體規模在20億元。

潘凌佶認為,征信市場是在不斷發展的,征信市場發展主要要有數據的產生和數據的應用。隨著政策引導和市場發展,會有更多的公司、人才進入。

關鍵在于是否有核心數據源

據了解,數據問題是做征信繞不開的關鍵一環。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擁有海量數據的公司,比如阿里、騰訊等企業在做征信業務時擁有先天優勢。

而此次央行“點名”的幾家公司中,依托阿里和騰訊的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均在其中,此外,還有依托于平安集團和拉卡拉集團的前海征信和拉卡拉信用管理公司,這幾家公司都被業內認為本來就有很好的數據基礎,而其他諸如鵬元征信和中誠信征信等公司,已在征信行業有了一定的經驗。

信達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征信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是否能夠整合各個渠道的信用數據,是否具備自有的核心數據源,其中基礎數據庫較全的征信機構有望獲得美國三大征信局一樣的市場壟斷地位,可以對應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及反欺詐、商業決策等增值服務,而其他征信機構只能從其購買數據,然后在細分領域提供服務。

不過,投之家CEO黃詩樵對記者表示,個人征信并不好做,如果掌握流量入口,手上有很多的用戶,肯定會有一定的優勢,但這塊的數據并不能直接使用,關鍵還要看你怎么去分析。很多時候社交數據不能完全真實反映這些情況,可能會存在一些變動的因素。

也有機構認為,目前,國內優質的信用數據如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數據是直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金融基礎數據庫中,其余機構很難獲得,這是國內征信機構最難的地方。另外,移動通信協議用戶的繳費記錄、公用事業費的繳費記錄、法院經濟糾紛判決記錄、交通違法處罰記錄等公共部門的數據也較難整合。

個人隱私保護成焦點

在個人信息采集過程中,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尤其引人關注。

潘凌佶認為,市場的發展一定會有相應的法律支撐,如果涉及個人隱私的,企業應該都會嚴守底線,不會去觸碰。

騰訊征信相關負責人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征信業管理條例》等,已對征信機構業務開展有明確的要求,對于個人信用數據的采集和完善、用戶的隱私和安全技術等將是征信業務發展重點關注的問題。此外,央行此次發牌的重要意義之一便是規范征信市場,這會對市場中無資質的數據提供方起到約束作用,使其更加注重數據安全、用戶隱私和監管要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