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01-21 08:26:02
周一一場驚魂之后,市場昨日收斂心神展開超跌反彈。滬指當天收報3173.50點,上漲1.82%。“1·19”留下的巨大跳空傷口仍有待愈合,而這場“踩踏”事件留給A股市場的思考則更加綿長珍貴。
熱點切換水到渠成
本報昨日發表的觀察員文章就指出,與其說周一的市場調整是由上周發布的具體監管信息所致,不如說是一次符合市場主流預期的風格切換。事實上,在滬指幾乎是一鼓作氣觸摸3400點之后,多數券商機構都看好行情風格由大盤藍籌急拉向優質成長股引領切換。過去兩個交易日中,創業板指走勢遠遠強于大盤,昨日更大漲4.34%,收報1700.85點創歷史新高,鮮明注解出當下市場的新特征。
理性來看,“1·19”前市場轉換熱點的需求已非常強烈。申萬證券行業指數自201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間累計漲幅逾100%,此后持續橫盤逾一個月,難以繼續承擔牛市領頭羊的角色。而互聯網、國產軟件、文化傳媒等題材熱點卻苦于缺乏資金支持,難有亮眼表現。市場熱點從藍籌估值修復向高成長轉移也是水到渠成 .
然而,在牛市中通過一次7.7%的暴跌完成風格切換,就如同在兩列高速行駛的列車間跳躍,稍有失手,下場便非常慘烈。為何市場非要將自己逼到如此角落,才在一驚一乍間倉促起跳,給自己也給歷史留下一道難看的疤痕?
無非投資者路徑依賴思維不改,“想贏怕輸”心理作祟,戀棧舊龍頭,才讓調整壓力無限制地累積到被迫爆發。
進一步深究原因,恐怕一些投資者對中長期牛市邏輯仍然缺乏信心,把投資視野限制在極為狹小的范疇中,無視深化改革宏大敘事中孕育著更多更加精彩的投資機會。這些,值得投資者在“1·19”之后深思。
恐懼中更應冷靜判斷
一些投資者心態的脆弱在昨日盤間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19日晚間的答記者問中指出,對證券公司開立融資融券信用賬戶時證券資產低于50萬的客戶,繼續按證監會原有政策和規定執行,不因為這一資產門檻而強行平倉。對這類客戶,證券公司要加強風險評估,切實做好風險提示和客戶服務。
但昨日盤中市場仍有傳言稱,某大型券商不再向資產低于50萬的信用賬戶提供融資。同時,一些“大型券商過半融資賬戶逾期,兩市千億融資有清盤壓力”的傳言也在街頭巷尾頗有市場。
據本報記者向上述大型券商相關業務負責人求證,該券商并未采取傳言中所稱的措施。而市場上關于兩融清盤規模的推算,更是被行業分析師認為“存在數量級上的誤差。”
但就是這樣的傳言,依然能在市場中興風作浪,昨日滬指午后一度被打斷反彈進程,收窄漲幅并翻綠,就與上述傳言的擴散時點基本同步。這一現象無疑再度為投資者提了個醒:不要輕信和盲從,要更多依靠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據本報了解到的數據 ,在昨日各權重藍籌股都能充分交易的背景下,上交所融資買入金額765.17億元,較周一穩中有升,賣券還款372.01億元,較周一繼續減少。市場對融資盤集中平倉涌出的擔憂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
互相包容共同成長
盡管市場的調整和風格切換有其合理性,但毋庸諱言,也有部分投資者感到不解。“監管層呵護市場,又為何在眾人狂歡時出來喝倒彩?”這樣的困惑代表了一些投資者的心聲。
然而,怎樣的行為才是對市場的呵護?恐怕不能以指數一時的漲跌作為判斷標準。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監管層,都樂見一個理性、健康、繁榮的市場。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監管和法制都是市場賴以維系的基礎。只有夯實基礎,市場才有可能實現繁榮。
呵護市場并非意味著可以放松監管。監管層始終站在市場中性的位置履行監管職能,不會因為行情向好就忽視市場中的違規現象及暗藏的風險。同時也應該看到,近年來監管層正在以更加貼近市場的姿態履行監管職能,回應市場關切的手段日趨多樣、靈活和富有彈性。
中國資本市場自有其特色,投資者關注監管層“一舉一動”的習慣短時間內不會改變。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我們期望市場對正常監管措施能有更多理解和包容,同時,監管層在履行職能時能有更多“大象希形”的圓潤。而這無疑需要各方的不斷努力,共同成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