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2 01:05:45
大公信用發布的“金融信用風險地圖”顯示,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等省份的網貸平臺的“黑名單”占比均超過了10%;與此同時,廣東、浙江、山東、上海等地的“預警名單”占比分別達到19.62%、13.37%、12.06%和8.5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自北京
昨日(1月21日),大公信用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信用)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公布了一份包含266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黑名單”和676個“預警名單”。與此同時,大公信用還發布了《大公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黑名單管理辦法》《大公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預警名單管理辦法》等。據悉,這是知名評級機構針對我國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發布的首份 “黑名單”及“預警名單”。
大公信用此次發布的 “黑名單”和“預警名單”,立即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引起軒然大波。
多位業內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公信用此舉缺乏依據、不夠嚴謹和專業。更有被列入“預警名單”的網貸平臺人士表示,大公信用的名單 “沒有調查依據”、“是無底線的炒作”。
而剛掛牌不久的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發表聲明,認為大公信用主要依據平臺的信息披露度和披露規范度進行相關評價,進而設定網貸平臺“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其可行性和準確性值得商榷。緊接著,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也要求大公信用對這份報告給予解釋說明。
大公方面在發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表示,大公信用發布的“黑名單”是社會要求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必然反映;標準力求科學準確、公正全面,能夠經得起歷史和市場的檢驗。
266家平臺進黑名單
大公信用表示,有266個互聯網金融網貸平臺進入 “黑名單”,676個進入 “預警名單”。大公信用發布的“金融信用風險地圖”顯示,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等省份的網貸平臺的“黑名單”占比均超過了10%;與此同時,廣東、浙江、山東、上海等地的“預警名單”占比分別達到19.62%、13.37%、12.06%和8.58%。
大公信用總裁王再祥在發布會上表示,互聯網金融已經形成了區域性風險點,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浙江等地區。
記者注意到,2014年8月29日,大公方面宣布其“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平臺”上線,并發布了首批1055篇互聯網金融平臺評級報告。而在這些報告中,無一家互聯網金融平臺或債務人達到ai(或Ai)及以上評級。
大公信用還指出,他們通過對互聯網金融本質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債務人公開信息,債權人公開監督,評級專業監控,‘黑名單’公示”四位一體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管控模式。此次“黑名單”和“預警名單”的發布,正是這一模式的具體呈現。
大公信用認為,被列入“預警名單”的平臺和債項均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問題:信息披露不真實、不全面,債務償還能力存在比較嚴重問題,經營管理存在重大風險嚴重影響存續能力,償債能力或信用風險水平嚴重惡化可能發生短期債務違約或引發重大流動性風險等。此外,問題平臺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平臺發展理念扭曲、惡意欺詐債權人等,同時與行業無準入和退出機制,無對應法規和監管也不無關系。
短融網CEO王坤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知道大公信用此次評級的數據來源和數據支持如何,但可以看出,很多資金池模式及透明度不夠的平臺和偽P2P平臺都進入榜單,可見很多平臺在信息披露、規范性等方面存在問題,這對鼓勵行業公開、透明、開放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王坤表示,評級是個很嚴謹的工作,不但需要利用公開信息,也需要平臺配合做很多數據支持和調查工作,盲目的評級對行業發展并不會起到積極作用。但應該鼓勵評級機構在規范行業發展上所做的努力,希望評級機構能找到一個行業和投資人都認可的評級模式和方法,促進行業發展。
多家平臺集體吐槽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公信用發布的“預警名單”中,被稱為P2P行業龍頭的陸金所也被列入,不少業內人士對大公信用所列名單的制定標準以及可信度提出質疑。此外,對諸如中匯在線等問題平臺被列入 “預警名單”,則被業內認為“名單本身存在嚴重的信息滯后問題”;同時,名單中一些平臺地區信息不準確的問題,也引發熱議。
“大公信用這個名單不夠嚴謹和專業,平臺對評級比較敏感,如果拿不出科學的評級依據,很難獲得認可。”投之家CEO黃詩樵表示,網貸業務比較復雜,一方面,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另一方面,需要對行業的現狀和P2P平臺的運營情況作實時了解,局外人很難看透平臺的風控和運營能力。
被列入上述預警觀察名單的共富網相關人士表示,大公信用的名單 “沒有調查依據”、“是無底線的炒作”。
“大公信用此舉像是與P2P網貸開玩笑,因為很多名單中的平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評級為 ‘黑名單’和‘預警名單’的,不知大公用了什么標準就直接給這些平臺定性了。”上述共富網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公信用)不懂互聯網金融的精神,生搬硬套所謂標準,即使是傳統金融機構也無一能滿足其所提的標準。
銀客網副總裁李飛則指出,近期銀監會架構調整,首次明確網貸監管的具體部門,而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也正式揭牌,行業自律開始,這些都表明網貸行業正逐步正規化,都是網貸市場的利好消息;此時,獨立、客觀、公正的評級或排名,有利于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對普通用戶來說也是不錯的參考,但如評級或排名缺乏有效依據,反而會阻礙行業發展。
大公:名單經得起檢驗
在上述“黑名單”和“預警名單”發布之后,北京市網貸協會在聲明中表示,大公尚未說明相關的數據獲取與更新機制,亦未披露評價模型的可信度及歷史數據擬合情況。聲明表示,協會調研發現,出于合規性考慮,大部分網貸平臺僅公布借款人的部分重要信息,外部機構如需評價債務人的償債能力,需要在獲得債務人授權的前提下補充其他信息。大公主要依據平臺的信息披露度和披露規范度進行相關評價,進而設定網貸平臺“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其可行性和準確性值得商榷。
大公方面在發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表示,大公信用發布“黑名單”是社會要求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必然反映;標準力求科學準確、公正全面,能夠經得起歷史和市場的檢驗。報告認為,大公信用的互聯網金融“黑名單”制度,是大公獨創的“四位一體”風險管控體系的重要環節,是通過評級手段和市場機制推動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網貸平臺黑名單報告”顯示,大公信用統計分析,“黑名單”產生的原因主要有:經營管理不善占25%;投資失敗占21%;信用平臺形成資金池占34%;金融欺詐20%。對于預警觀察名單,大公方面則認為,其整個評定過程體現了公正、嚴謹、程序、責任的原則;認定結果反映了當前互聯網網貸行業風險特點和實際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