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1-22 01:06:11
每經編輯 宣宇 張方博
◎宣宇 張方博
2014年GDP同比增長7.4%,這是自告別“8”時代后再次換擋,回落到7.5%以下。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順利完成各項年度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硬指標”。2014年政府保持區間調控彈性,堅持底線思維,做到了經濟增長“調速不減勢”,同時多數“軟指標”顯著改善,“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明顯進展,充分顯示出決策層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和主動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2014年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平穩運行,是本屆政府創新宏觀調控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孕育
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1%,比第二產業高出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2013年提高1.3個百分點至48.2%,高出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這是繼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后更趨優化;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提高1.3個百分點至51.2%,需求結構持續改善;單位GDP能耗比2013年大幅下降4.8%,降幅擴大1.1個百分點,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等年度環保量化指標全面完成,節能降耗減排繼續取得新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高技術產業增長較快,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正在加速成長,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加快孕育。這些趨勢性發展成果是2014年中國經濟 “成績單”的突出特征,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集中表現。
經過30多年嚴重依賴環境和資源消耗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征已發生深刻變化。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大趨勢性變化深入闡述“新常態”的特征。這些新趨勢的壓力,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持續深度調整形成的倒逼力量,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中國經濟在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效益之間的再平衡,是適應新常態的客觀要求。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需要更加重視和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逐步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需要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是深刻總結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也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有效化解當前“三期疊加”困局的必然選擇。
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
如果單從數字看,7.4%的年度增速是1991年以來低點,受房地產調整、制造業淘汰落后產能、環保減排硬約束等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行,全年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但面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政府始終保持定力,主動作為,在區間管理下實施定向調控,沒有采取“強刺激”,而是力推“強改革”,通過持續簡政放權“先手棋”和制度建設“連環炮”,大力調結構、著力惠民生,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和“民生新福祉”,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充分運用創新這把“金鑰匙”,順利實現了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作了全面系統論述,指明了當前及今后相當長時期經濟發展政策和創新宏觀調控的最重要背景,也是把握今年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走向的根本依據。轉型升級非一日之功,只要中國經濟轉型尚未成功,經濟下行壓力就始終存在,調結構促轉型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決定了經濟“下行壓力”的長期性(經濟下行壓力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相伴相生)。2015年中國經濟仍面臨諸多下行壓力,但本屆政府對新常態的準確把握和業已彰顯出的引領新常態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有利于引導并促成社會合理預期,形成廣泛的思想和行動合力共同推動中國經濟走向創新驅動、向中高端邁進。
2014年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元年,是檢驗政府對新常態認識和政策取向的標志性一年,也是促成新常態適應性預期開始形成的一年。2014年一系列改革和創新舉措的積極效應才剛剛發揮,但因改革釋放的巨大紅利以及創新所蘊含的廣闊增長空間便已充分顯現。未來,在持續深化推進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和各市場主體改革創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都因此加強。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最“壞”的階段已經過去(預期是影響個體決策和宏觀經濟的重要變量)。政府將進一步歸位盡責,市場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市場主體創新創造創業潛能將進一步激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將進一步增強,將為2015年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中高速增長注入更多潛力。
結構性政策主線仍將延續
深刻理解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發展方向以及本屆政府推進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堅定決心,是政策預判的前提。如前文所述,轉型期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始終較大,需要通過改革點火器推動創新發展新引擎,充分釋放體制機制紅利。這決定了2015年改革攻堅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簡政放權”和“微觀放活”措施繼續深化,繼續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松綁”和“解渴”,進一步激發社會創新創造創業熱情和經濟活力,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仍是今年政策主線的突出特征。
2014年“三駕馬車”出現全面減速跡象,尤其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顯著減弱,“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不出現經濟大幅破位下行的“減勢”情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而經濟合理區間底部的 “彈性”大小,主要取決于就業和經濟下行引致的風險承受能力。經濟增速與增長質量效益再平衡仍是2015年經濟政策主題。隨著持續推進改革和鼓勵創新,風險承受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們判斷,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將下調至7%~7.2%區間,其他主要指標也將相應調整。
“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是為了經濟長期健康發展,而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比較充分就業的增長底線,摒棄一味追求增長數字的定式思維,更加關注和重視民生、經濟與社會和諧,是新常態下必須面對的重大命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仍是今年經濟工作的基本指導方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指出,2015年經濟工作仍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組合。
我們從產業周期和政策周期兩個維度判斷,中國房地產業已開始步入長周期的拐點區域,過高的房價已步入整體下行通道,中國房地產業正開啟房價與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速相協調、房地產投資與城鎮化內涵發展相適應的適度增長 “新常態”。基于這個判斷,我們認為今年樓市調整仍將繼續,房地產以及漫長產業鏈對中國經濟產生強大拉動的傳統力量繼續減弱;制造業仍處于產能去化期,制造業投資預計將繼續放緩。我們判斷,“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力度更多體現在強化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控,加強財政政策在轉型升級中的引導作用,減稅增支規模都將增大。具體方面,將加大對科技創新和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為對沖房地產投資下行壓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投資也將進一步增強;財政赤字率將相應提高。
貨幣政策方面,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和保證重點領域的資金可得性是當前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2015年貨幣政策在維持 “穩健”之外,更加強調“注重松緊適度”,這意味著今年貨幣政策將更加 “主動作為”,流動性管理更為積極。面對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特征,貨幣政策仍將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基本取向,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引導資金流向“三農”和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上的積極作用。日前召開的2015年央行貨幣信貸與金融市場工作會議也指出,要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促進信貸結構優化,更加注重堅持問題導向、運用金融市場工具和政策協調。我們判斷,“精準發力”仍是貨幣政策的“刀尖”平衡藝術,通過SLO、SLF、PSL和MLF等創新工具“定向”預調微調、有針對性實施“噴灌”、“滴灌”,對于央行大規模“放水”的預期基本可以消除。
(作者宣宇為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方博為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