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

每經網首頁 > 熱點 > 正文

民間投資理財公司亂象驚心 高息制造龐氏騙局

上海證券報 2015-02-03 12:56:18

響亮高端的公司名頭,豪華氣派的辦公裝修,還有一群西裝革履的理財經理或顧問,一臉誠懇地向你推銷各類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仿佛在一夜之間,上海的街頭雨后春筍般冒出了數百家投資理財公司。

響亮高端的公司名頭,豪華氣派的辦公裝修,還有一群西裝革履的理財經理或顧問,一臉誠懇地向你推銷各類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這些公司向投資者推薦的理財產品、財富計劃、P2P(個人對個人)理財方案等,年收益均在12%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0%。他們聲稱,高收益外,還有擔保、債權抵押和墊付本息等多重風險保障。這些承諾,使他們不僅完勝銀行的存款利息和信托理財,連幾大互聯網巨頭的各種“寶寶”產品也自嘆弗如。

創造投資奇跡的股神巴菲特,窮其一生年化收益率也才21%。這些民間理財投資公司,如何能做到低風險高收益比肩股神?

⊙記者田野○編輯劉宏鵬

誘人的承諾

朱先生擔心父親遭遇龐氏騙局:前面高收益,靠后來者的本金來填。他更擔心,“如果我老頭子再追加投資就不堪設想了。”

2014年末,上證報記者走進Y公司,占據大廈整層樓面的辦公地點裝修高檔豪華,堪比銀行和基金公司。

在該公司前臺,有10多個年輕人正在排隊登記,記者隨口一問,原來公司近期正在大量招聘理財顧問,他們是來應聘的。

對于記者的理財咨詢,Y公司理財顧問孔先生非常熱情。他向記者推薦該公司一款叫做“四季盈”的理財產品,保證年化收益率在15%-17%,利息月付。如果投入60萬元,每月至少可輕松拿到7200元的利息。

“你們公司的理財怎么操作?”

“投資者購買我們產品后,我們把錢貸給需求企業,需求企業以房產等作為抵押債權,保證最終支付本息。”

“貸款企業還不了錢怎么辦?”

“如果貸款方到時不能還本付息,我們公司承諾在三天之內墊付本金和利息。”

“錢是直接進入你們公司嗎?”

“不進我們公司。我們有資金托管平臺,進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第三方支付平臺FY支付。”

孔先生還把記者引薦給了Y公司營銷總經理黃女士,記者注意到,公司宣傳手冊上,至少有四個人都掛著營銷總經理頭銜。

記者再次強調擔心理財資金的安全,黃女士再三向記者保證,公司“實力很強,已經上市了”。她自己和親戚朋友的錢都投在公司。她還壓低聲音悄悄告訴記者:“我們老板很有背景。”

如此看來,把錢投資到該公司,真是一樁無風險高收益好事。

事實果真如此嗎?記者深入調查后發現,公司的說辭和宣傳中,存在諸多夸大和不實之處。

第一、記者咨詢的整個過程中,Y公司無法告知貸款企業的翔實情況,更無法確認這些企業貸款需求的真實性。

第二、FY支付是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跟央行無任何直屬關系。FY支付只是在Y公司設了一個POS機,投資者的錢通過該平臺的渠道,最終進入Y公司控制的賬戶。

第三、上市說法純屬蒙人。Y公司只是在某某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進行了掛牌。公開資料顯示,該股交中心主要為非上市小微股份公司提供股權托管、登記和轉讓等金融服務。在股交中心掛牌與企業在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是兩碼事。

上證報記者查詢Y公司的工商登記資料發現,這家在上海已經有1個總部、7個分部、10家門店的“資產管理公司”,令人吃驚地“年輕”。

Y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10日。某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顯示,Y公司成立時注冊資本金僅為3萬元。

根據Y公司2014年2月20日提交給上述股交中心的掛牌說明書,該公司當時注冊資本金增加到1000萬元人民幣(6.2578,-0.0016,-0.03%),但這次增資沒有驗資報告。

Y公司在2014年11月3日,又變更注冊資本金為5000萬元人民幣,同樣沒有工商登記的實繳記錄。

記者瀏覽了Y公司的官方網站,該網站頁面簡單,為外包建設維護。網站上除了上述股交中心的一紙會員資格證書外,無任何金融行業的資質和牌照。

官網還展示了一份“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授予的“3·15誠信服務會員單位”證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早在2009年4月8日,央視《今日說法》當期節目《誰打誰的假》,就曾曝光“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與官方中消協無任何關系,僅僅是一個辦公場所在北京一個居民小區的民間消費者維權組織,且其社團法人資格年檢只截止到2007年,早已經喪失民間社團組織的活動資格。

對于注冊資本登記,萬商天勤(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鐘承江告訴記者:“自2014年3月1日起,公司登記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企業注冊資本顯示的資本金,與企業注冊資本實際繳納情況并非完全一致。注冊資本5000萬元,不一定代表企業有5000萬元真金白銀。”

“即使資本金真有5000萬元,但如果其理財產品銷售達到幾個億或者更多,公司就根本沒有能力墊付。”上海資深銀行從業人士于屹表示。

朱先生的父親買了Y公司的理財產品。對于該產品的高收益低風險承諾,朱先生表示了強烈的質疑。他告訴記者,該產品收益三個月年化8.4%,一年15.6%。

“我一聽就知道有問題了,因為現在余額寶才5%不到,現在一年期‘招財寶’收益也就6.5%左右,還根本搶不到。Y公司收益這么高,而且還敞開供應,肯定有貓膩。”朱先生告訴記者。

朱先生擔心父親遭遇龐氏騙局,前面高收益靠的就是后來者的本金來填。他更擔心,“如果我老頭子再追加投資就不堪設想了,因為他手頭有40多萬元養老錢。”

記者為Y公司算了一筆賬:Y公司支付給客戶15%-17%的收益,自身的辦公房租、工資、運營成本和公司盈利全部加起來,至少要收取10-15%的息差和服務費才能維持運營。

也就是說,所謂的需求企業要從Y公司獲得資金,年化成本不低于30%。

 

責編 葉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