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外貿真的跳水了?揭開1月外貿數據背后的驚人秘密

2015-02-10 01:31:06

在一篇篇“斷崖式”和“大跳閘”的驚嘆解讀背后,今年1月外貿數據的真實面貌如何,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這樣一份成績單出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你揭開1月外貿數據背后的驚人秘密。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海關總署2月8日公布了1月份的進出口數據,其中下降幅度高達19.9%的進口總值,以及隨之帶來的創紀錄的貿易順差讓人繃緊了神經——今年首月外貿真的那么差嗎?

在一篇篇“斷崖式”和“大跳閘”的驚嘆解讀背后,今年1月外貿數據的真實面貌如何,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這樣一份成績單出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你揭開1月外貿數據背后的驚人秘密。

外貿到底“差不差”?出口正常 內需不如以前

1月外貿數據增幅劇降,砸中了一大片 “擔心經濟發展是否出大問題”的神經。我們還是先來看看2015年1月外貿表現到底差不差。

按美元計,1月進出口數據為3404.84億美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出口2002.58億美元,同比下降3.3%;進口為1402.26億美元,同比下降19.9%。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09年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以來,中國月度出口保持在1800億美元以上的,都不能稱之為“差”。

今年1月,出口依然站上了2000億美元大關,仍處于正常水平。自2014年9月以來,我國月度出口連續第5個月都超過2000億美元。市場就那么大,增也難增,只要月度出口額保持不滑到1800美元以下,都屬于合理范圍。

非要說“差”,就“差”在進口上。一般中國月度進口維持在1700億美元以上,金融危機的時候在1600億美元上下滑動,好的時候會超過1800億美元。

今年1月的進口額,只剛剛突破了1400億美元關口。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進口劇降跟一直下挫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關。

2014年5月以來,全球大宗商品持續下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拉低我國(2014年)進口值增速3.3個百分點。”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評價2014年中國外貿形勢時稱。

根據今年1月中國主要進口商品統計表,除了“糧食”一欄中的金額同比上漲0.9%(按人民幣計),其他所有進口品類,比如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成品油、煤及褐煤、銅、鋁等,價格同比齊齊下跌。其中,同比價格跌幅超過50%的有鐵礦石、煤、成品油。

此外,不同于2014年進口額下降的情況是:今年1月除煤和成品油之外的大多數大宗商品,進口額下降是“量價齊跌”所致,有別于以往的“量增價跌”。

以鐵礦石和原油為例,一個月以前的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12月鐵礦石進口8685萬噸,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18.4%,原油進口量為3037萬噸,超過了當年2014年1月2815萬噸的單月最高紀錄。2015年1月,鐵礦石進口量為7857.1萬噸,同比下降9.4%,2798.1萬噸的原油也比去年下降了0.6%,與以往動輒百分之十幾的增速相去甚遠。

量也下降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內需不如以前。”白明說。

春節因素影響有多大?最好多看幾個月

如果要預判全年外貿走勢,一定要看春節后兩個月的走勢,至少也要看第一季度的外貿走勢。

自2012年開始,中國外貿的進出口增速就告別了以往單向增長的局面,開始出現月度波動。查看2013年和2014年兩年的外貿增長走勢圖,可以看到,在2013年2月和2014年2月都出現了進出口雙跌。

海關總署稱,1月外貿數據經季節調整后進出口降幅收窄。考慮到春節因素對年初進出口同比影響較大,經過季節調整后,按美元計,1月份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的降幅分別為7.2%、1.4%和14.5%。

那么,春節因素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每年過春節,外貿公司一般會提前集中出貨。“如果按照春節因素進行季節調整后,其實進出口降幅應該更大。”白明認為。

2014年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達到382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出口2071.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6%;進口1752.63億美元,同比增長10.0%,錄得貿易順差318.69億美元。

按季節調整的話,按理來說,2014年1月的實際發貨日少了,但今年過年是在2月,1月并不受放假影響。白明說,如果按照平均工作日計算,那么今年1月進出口的跌幅可能更大。

政策利好尚未見效?中國企業受兩頭擠壓

人民幣貶值、財政部、國稅總局上調部分紡織品服裝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美國市場復蘇勢頭正起。在中國促進外貿發展政策利好不可謂不多的情況下,1月進出口何以“大跳閘”?

先來看幾個外企今年的布局動作。

微軟在春節前會關閉位于北京以及東莞的諾基亞手機工廠,部分設備將轉移到越南河內工廠。

松下、夏普、大金、TDK將一些電子產品生產線遷回本國。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外企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白明認為,在1月進出口雙降的背后,是制造業外資下降、加工貿易下降、國際產業結構再轉移和逆轉移影響的結果。

中國在2001年入世之時,一線工人的月薪也就五六百元,這僅為現在越南工人的月工資水平。而現在中國一線工人月薪至少要兩三千,并且,中國的社保費用比東南亞國家高出不少。

經營成本上升,再加上中國與東盟達成自貿區協定,大部分貨物進出口關稅降為零,外資將加工貿易環節轉出、在東南亞設廠,跟當年歐美日企業從亞洲“四小龍”進行產業轉移一樣,只不過是國際產業再轉移罷了。

這種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過程,繪制成曲線,在一個以橫軸為年代、縱軸為市場的坐標圖上,就如三只大雁在飛翔,也因此被日本經濟學家命名為產業發展的“雁型模式”。

外資除了“再轉移”,還有“逆轉移”。一些日本、歐美企業將高端制造業搬回自己國家去了。

高端的搬回去,低端的轉出去。處于中間階段的中國企業,受到了兩頭擠壓。這種擠壓,在金融危機之后就開始了,只不過當時它的效應不明顯,隨著時間的累積,如今越來越顯現。中國外貿數據的增速變化就是一個明證。

鄭躍聲也稱,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制造業投資降溫也制約了出口。“2014年前11月,我國的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而我國的外貿出口約有一半是外商投資企業所創造的。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的下降,將對出口形成中期制約。”

還有一部分外資企業,是瞄著中國市場來的,產品就地銷售,不再出口。

多重因素疊加,造成了中國進出口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這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特點相符。”白明說。

中國制造優勢何在?應保持產業體系優勢

中企“走出去”,無論對企業發展戰略和國家戰略來說,都是必要的勢頭。

盡管中國在2014年以1196億美元的吸收外資額成為全球外資流量第一大國,同時,中國也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吸收外資規模200多億美元。

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帶動了成套設備和零部件的出口。“但是‘走出去’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對中國現有產業出口形成一定替代。”白明說。

“走出去”的企業中,既有能源資源型國企,也有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但是這些走出去中企的產品,將為投資東道國的海關出口額增加份額,卻無關乎中國進出口的“賬面”。

處在國際分工中間產品地位的中國制造業,還具有什么優勢?

“優勢是完備和成熟的產業體系。”白明認為,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具備這個優勢,而擁有這個優勢的國家并不多。雖然加工環節可以被替代,但完整的產業體系卻具有不可替代性。

制造業的一些加工環節可以轉移出去,但產業體系還是離不開中國。

白明也建議,“走出去”的中企要注意保護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保持產業體系優勢。

國家領導層也清楚意識到了中國制造業目前所處的變局。因此,不論是“一帶一路”戰略還是自貿區和區域安排戰略,都在積極參與構建國際經貿投資新規則,鎖定國際分工的伙伴關系,邀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伙伴參與中國體系,互利發達國家和地區,為貿易和投資增長創造便利和空間。

在貿易和投資聯系越來越緊密的全球價值鏈中,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認為,既要分析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更要分析一國在環節和鏈條中的價值鏈——也即利益格局和貿易分工模式。

以進出口總值為統計口徑的外貿數據,是傳統貨物貿易的計算方法,只是中國外貿參考的一方面。或許不久,會增添商務部提倡的貿易增加值為統計口徑,以更準確地反映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具體受益情況,分辨出“面粉和水”,看到實在的“雞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周洲發自北京 海關總署2月8日公布了1月份的進出口數據,其中下降幅度高達19.9%的進口總值,以及隨之帶來的創紀錄的貿易順差讓人繃緊了神經——今年首月外貿真的那么差嗎? 在一篇篇“斷崖式”和“大跳閘”的驚嘆解讀背后,今年1月外貿數據的真實面貌如何,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這樣一份成績單出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你揭開1月外貿數據背后的驚人秘密。 外貿到底“差不差”?出口正常內需不如以前 1月外貿數據增幅劇降,砸中了一大片“擔心經濟發展是否出大問題”的神經。我們還是先來看看2015年1月外貿表現到底差不差。 按美元計,1月進出口數據為3404.84億美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出口2002.58億美元,同比下降3.3%;進口為1402.26億美元,同比下降19.9%。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09年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以來,中國月度出口保持在1800億美元以上的,都不能稱之為“差”。 今年1月,出口依然站上了2000億美元大關,仍處于正常水平。自2014年9月以來,我國月度出口連續第5個月都超過2000億美元。市場就那么大,增也難增,只要月度出口額保持不滑到1800美元以下,都屬于合理范圍。 非要說“差”,就“差”在進口上。一般中國月度進口維持在1700億美元以上,金融危機的時候在1600億美元上下滑動,好的時候會超過1800億美元。 今年1月的進口額,只剛剛突破了1400億美元關口。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進口劇降跟一直下挫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關。 2014年5月以來,全球大宗商品持續下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拉低我國(2014年)進口值增速3.3個百分點。”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評價2014年中國外貿形勢時稱。 根據今年1月中國主要進口商品統計表,除了“糧食”一欄中的金額同比上漲0.9%(按人民幣計),其他所有進口品類,比如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成品油、煤及褐煤、銅、鋁等,價格同比齊齊下跌。其中,同比價格跌幅超過50%的有鐵礦石、煤、成品油。 此外,不同于2014年進口額下降的情況是:今年1月除煤和成品油之外的大多數大宗商品,進口額下降是“量價齊跌”所致,有別于以往的“量增價跌”。 以鐵礦石和原油為例,一個月以前的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12月鐵礦石進口8685萬噸,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18.4%,原油進口量為3037萬噸,超過了當年2014年1月2815萬噸的單月最高紀錄。2015年1月,鐵礦石進口量為7857.1萬噸,同比下降9.4%,2798.1萬噸的原油也比去年下降了0.6%,與以往動輒百分之十幾的增速相去甚遠。 量也下降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內需不如以前。”白明說。 春節因素影響有多大?最好多看幾個月 如果要預判全年外貿走勢,一定要看春節后兩個月的走勢,至少也要看第一季度的外貿走勢。 自2012年開始,中國外貿的進出口增速就告別了以往單向增長的局面,開始出現月度波動。查看2013年和2014年兩年的外貿增長走勢圖,可以看到,在2013年2月和2014年2月都出現了進出口雙跌。 海關總署稱,1月外貿數據經季節調整后進出口降幅收窄。考慮到春節因素對年初進出口同比影響較大,經過季節調整后,按美元計,1月份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的降幅分別為7.2%、1.4%和14.5%。 那么,春節因素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每年過春節,外貿公司一般會提前集中出貨。“如果按照春節因素進行季節調整后,其實進出口降幅應該更大。”白明認為。 2014年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達到382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出口2071.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6%;進口1752.63億美元,同比增長10.0%,錄得貿易順差318.69億美元。 按季節調整的話,按理來說,2014年1月的實際發貨日少了,但今年過年是在2月,1月并不受放假影響。白明說,如果按照平均工作日計算,那么今年1月進出口的跌幅可能更大。 政策利好尚未見效?中國企業受兩頭擠壓 人民幣貶值、財政部、國稅總局上調部分紡織品服裝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美國市場復蘇勢頭正起。在中國促進外貿發展政策利好不可謂不多的情況下,1月進出口何以“大跳閘”? 先來看幾個外企今年的布局動作。 微軟在春節前會關閉位于北京以及東莞的諾基亞手機工廠,部分設備將轉移到越南河內工廠。 松下、夏普、大金、TDK將一些電子產品生產線遷回本國。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外企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白明認為,在1月進出口雙降的背后,是制造業外資下降、加工貿易下降、國際產業結構再轉移和逆轉移影響的結果。 中國在2001年入世之時,一線工人的月薪也就五六百元,這僅為現在越南工人的月工資水平。而現在中國一線工人月薪至少要兩三千,并且,中國的社保費用比東南亞國家高出不少。 經營成本上升,再加上中國與東盟達成自貿區協定,大部分貨物進出口關稅降為零,外資將加工貿易環節轉出、在東南亞設廠,跟當年歐美日企業從亞洲“四小龍”進行產業轉移一樣,只不過是國際產業再轉移罷了。 這種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過程,繪制成曲線,在一個以橫軸為年代、縱軸為市場的坐標圖上,就如三只大雁在飛翔,也因此被日本經濟學家命名為產業發展的“雁型模式”。 外資除了“再轉移”,還有“逆轉移”。一些日本、歐美企業將高端制造業搬回自己國家去了。 高端的搬回去,低端的轉出去。處于中間階段的中國企業,受到了兩頭擠壓。這種擠壓,在金融危機之后就開始了,只不過當時它的效應不明顯,隨著時間的累積,如今越來越顯現。中國外貿數據的增速變化就是一個明證。 鄭躍聲也稱,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制造業投資降溫也制約了出口。“2014年前11月,我國的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而我國的外貿出口約有一半是外商投資企業所創造的。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的下降,將對出口形成中期制約。” 還有一部分外資企業,是瞄著中國市場來的,產品就地銷售,不再出口。 多重因素疊加,造成了中國進出口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這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特點相符。”白明說。 中國制造優勢何在?應保持產業體系優勢 中企“走出去”,無論對企業發展戰略和國家戰略來說,都是必要的勢頭。 盡管中國在2014年以1196億美元的吸收外資額成為全球外資流量第一大國,同時,中國也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吸收外資規模200多億美元。 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帶動了成套設備和零部件的出口。“但是‘走出去’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對中國現有產業出口形成一定替代。”白明說。 “走出去”的企業中,既有能源資源型國企,也有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但是這些走出去中企的產品,將為投資東道國的海關出口額增加份額,卻無關乎中國進出口的“賬面”。 處在國際分工中間產品地位的中國制造業,還具有什么優勢? “優勢是完備和成熟的產業體系。”白明認為,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具備這個優勢,而擁有這個優勢的國家并不多。雖然加工環節可以被替代,但完整的產業體系卻具有不可替代性。 制造業的一些加工環節可以轉移出去,但產業體系還是離不開中國。 白明也建議,“走出去”的中企要注意保護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保持產業體系優勢。 國家領導層也清楚意識到了中國制造業目前所處的變局。因此,不論是“一帶一路”戰略還是自貿區和區域安排戰略,都在積極參與構建國際經貿投資新規則,鎖定國際分工的伙伴關系,邀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伙伴參與中國體系,互利發達國家和地區,為貿易和投資增長創造便利和空間。 在貿易和投資聯系越來越緊密的全球價值鏈中,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認為,既要分析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更要分析一國在環節和鏈條中的價值鏈——也即利益格局和貿易分工模式。 以進出口總值為統計口徑的外貿數據,是傳統貨物貿易的計算方法,只是中國外貿參考的一方面。或許不久,會增添商務部提倡的貿易增加值為統計口徑,以更準確地反映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具體受益情況,分辨出“面粉和水”,看到實在的“雞蛋”。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