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 2015-02-10 01:58:50
作為西安的城市符號,現存的城墻建于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目前,西安市政府將城墻景區交由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管理。
掏空墻體建辦公樓?西安城墻再度被卷入輿論漩渦。
2月9日,據陜西當地媒體《西部網》報道稱,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在城墻朝陽門南側夯土內,掏出一個可以容納百余人同時辦公的四層空間,各種辦公設施一應俱全。
作為西安的城市符號,現存的城墻建于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目前,西安市政府將城墻景區交由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管理。
因難以估量的文物歷史價值,西安城墻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公眾的神經。《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此前因曲江新區百億城墻改造計劃,南門城墻搭電梯事件,西安城墻曾屢陷輿論漩渦。
而上述報道后,“西安城墻被掏建辦公室”的新聞亦迅速發酵,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對于上述報道,記者亦第一時間前往現場查看核實,在朝陽門城門南側,記者看到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的確在此辦公。“這是景區管委會的辦公區域。”一位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然而,上述人士拒絕記者前往樓上的辦公區域,并告知若要采訪,需聯系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這里只是管委會的下屬幾個部門辦公。”
對于上述情形,陜西省文物局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其也是通過媒體知曉此事,因屬地管理,目前省文物局已通知西安市文物局調查上述報道所稱“城墻被掏”一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報道不久后,西安市新聞辦便對此予以回應,稱報道墻內掏空建辦公樓失實。西安市政府官方微博“西安發布”稱,報道中所指的朝陽門,位于東五路與東城墻相交地帶。新中國解放前此處并無城門,為長達百余米的豁口。
1993年,為保護城墻,新建了朝陽門連接段建筑,為框架鋼混結構,外立面與城墻風貌保持一致,內部預留了使用空間,總建筑面積10523.75平方米。朝陽門連接工程建成后,其內部預留空間被分別作為辦公區、變電站等功能使用。2013年,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接收了該辦公區域,并對因年久失修出現漏雨、設施損壞、線路老化等問題進行了修繕。
由此,西安市新聞辦表示,上述報道所指部位為文物為失實,此部分為現代修建的城墻連接工程而非文物本體。而該該連接工程是上個世紀90年代整個城墻修復工程的一部分,亦非破壞了城墻的完整性沒有依據。
此外,對于報道所稱說連接工程(包括預留辦公設施)未經文物部門批準,西安新聞辦回應亦為不實,“該連接工程當年是履行了文物、規劃等部門的審批手續后實施的。”
此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負責宣傳的相關人士,該人士表示“我們正在向政府協調手續,目前正在搜集資料,會統一向媒體回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