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1 01:23:27
新興經濟體受低油價拖累,政府財政銳減,進而影響大型基建投資。這對中國基建企業出海造成一定阻礙。此外,油價下跌給相關國家帶來的進口成本下降的同時,全球性通縮風險正在逐步增加。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國際油價在上周走出了近3年半最大單周漲幅,但支持油價走高的石油工人大罷工、美國鉆井數目減少、利比亞動蕩等主要因素都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因此油價“熊市”的基礎仍在。低油價亦是一把“雙刃劍”,它使得天然氣的經濟性逐漸降低,這恐影響天然氣未來的市場推廣。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受低油價拖累,政府財政銳減,進而影響大型基建投資。這對中國基建企業出海造成一定阻礙。此外,油價下跌給相關國家帶來的進口成本下降的同時,全球性通縮風險正在逐步增加。
昨日(2月10日),歐佩克下調今年原油產量預期,國際油價持續反彈,3月交貨的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2.86美元。
盡管國際油價在上周創出了3年半最大單周漲幅,但支持油價走高的三大主要因素——石油工人大罷工、美國鉆井數目減少、利比亞動蕩都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油價熊市的基礎仍在。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主要石油消費國短期來看會受益,歐盟官方經濟學家亦認為,全球油價的大幅下跌以及歐元貶值,將給今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起到提振作用,因而上調歐元區的經濟增速預期。
石油消費國受益低油價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中稱,油價近日出現的反彈更多只是技術層面的,這種回升難以持續。全球原油市場的基本面將從今年3月起開始繼續惡化,供需失衡的態勢可能加劇,起碼不會出現緩和。
若真如此,上述分析對歐盟等石油主要消費經濟體而言不算是個壞消息。根據《歐盟經濟預測》報告,歐洲各經濟體有望實現增長,原因之一正是油價走低。
這一成因也同樣適用于亞洲經濟體。渣打銀行全球經濟學家馬德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油價下跌導致投入價格下降,提高企業利潤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
據渣打銀行測算,對中國香港而言,假定油價成本變動完全傳導至終端消費者,估算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時,全行業企業經營成本將增加0.42個百分點。
馬德威亦認為,消費者將受益于油價下跌,因為企業節省下的成本將部分轉化成產品價格的下降,間接增加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例如,一旦油價下跌,執行彈性價格體系的經濟體的低油價將支撐家庭消費的增長。
韓國政府及其智庫開展的研究估測,油價下跌10%對韓國GDP的積極影響約為0.3~0.4個百分點。油價持續性下跌不僅使消費者和企業受益,還推動了企業投資。預計油價持續性下跌10美元還將降低年CPI0.7個百分點。
IMF最新一期報告預計,2015年至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小幅加快,從2014年的3.3%上升至2015年的3.5%和2016年的3.7%。
全球性通縮風險增加/
油價下跌顯然是把 “雙刃劍”。馬德威表示,明確油價下跌是供給驅動還是需求驅動,對開放型經濟體而言意義重大。若因需求疲軟導致油價下跌,則其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度或小于供給過度為根本原因導致的油價下跌。
正因如此,油價下跌給相關國家帶來的進口成本下降與全球性通縮的負面影響在今年恐將有一次正面交鋒。
野村證券美國首席經濟學家劉易斯·亞歷山大表示,目前包括歐洲、日本在內的很多經濟體正面臨較為嚴峻的通縮風險,低油價可能加劇通縮,給這些經濟體帶來更大風險。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高級研究員菲利普·勒格蘭也認為,由于目前歐元區經濟不景氣,油價下跌很可能導致工資水平下降,進而加劇通縮風險。對歐洲經濟體來說,即使是油價下跌最終很可能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日本作為全球最典型的石油進口國,頗具觀察價值。渣打銀行報告稱,目前日本的通脹水平意味著全球油價下跌對日本經濟并非積極因素。
自2013年以來,日本央行及政府一直努力將通脹恢復至正常區間,此前數十年間日本一直遭受低通脹,得益于日元走弱推高出口商品價格,自2013年5月以來日本核心通脹率才處于正區間。
馬德威預計,油價下跌或將拉低日本2個百分點的通脹目標,特別是當日本政府未能通過改革復蘇國內需求時。
IMF建議推進結構改革/
來自歐盟的經濟學家對未來的樂觀判斷,總習慣加上“謹慎”二字。前述《歐盟經濟預測》報告警示:“雖然近來油價的下跌從短期來說應該能為歐盟的GDP增長提供積極性的幫助,但是,如果這讓政策制定者在仍然橫在面前的嚴峻挑戰面前分散了注意力,這種幫助可能會成為一種禍患。”
公開數據顯示,歐元區對設備的投資繼續收窄,總投資占GDP比重比經濟危機前低出3.5個百分點。上述報告認為,“甚至連2010年和2011年的投資規模都還達不到,這意味著投資依然低于危機前期年份的長期平均值。”
IMF的建議很中肯: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減弱表明,多數經濟體需要提高實際和潛在增長。這意味著盡管不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重點有所不同,所有國家都需要果斷推進結構改革。
IMF認為,油價下跌為石油出口國和進口國改革能源補貼和稅收提供了機會。在石油進口國,取消一般性能源補貼帶來的節余應當用于更有針對性的轉移支付,以保護貧困人口,適時降低預算赤字,并在條件合適時加大公共基礎設施投資。
這正是全球經濟學家所擔心的事情,馬德威表示,油價下跌對經濟的短期刺激可能使歐元區國家如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避開經濟改革。
目前,歐盟結構性失業率增長在持續下,生產率增長回落的趨勢仍未見扭轉,疲軟的經濟增長進程仍可能導致潛在增長率進一步下降。這種風險促使歐央行作出至少購買1.1萬億歐元資產的承諾。
歐盟負責經濟與金融事務的專員莫斯科維奇認為,歐洲央行近期的重要決策將對改革與明智的財政政策起到更大支持作用。然而,未來還有許多艱難工作要做,比如要為數以百萬計的失業人員提供工作崗位。
《《《
替代能源
天然氣消費增速去年創新低 或影響第三次提價
每經記者 師燁東 發自北京
作為天然氣的替代能源,原油價格在2014年下半年的斷崖式下跌,使得天然氣在工業上的經濟性迅速下降。
近日,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 《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 《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天然氣在中國的發展增速降為10年來的最低點。
在非民用天然氣的價改三步走中,存量氣已經上漲兩次,按照此前預算,今年存量氣將再一次上漲。
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王曉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若存量氣價格仍然按此前幅度上調,則會對天然氣未來的推廣使用造成阻力,今年可能出現存量氣上漲幅度減縮的情況。
天然氣需求增速放緩
2014年,我國天然氣市場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上述《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表觀消費量約為183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8.9%,增速為10年來最低。
上述《發展報告》預計,2015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2000億立方米,增速仍將不足10%。
此前數年,天然氣需求量一直保持著超過10%的增速,去年以來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速則受到了低油價的“狙擊”。《發展報告》稱,中國天然氣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能快于預期。
“在2013年1676億立方米的表觀消費量里,天然氣發電與工業用氣各占15%左右,天然氣(LNG)重型卡車占比將近10%。去年以來,這三塊需求上漲速度放緩比較明顯,因此也影響到市場對天然氣整體的需求量。”安迅思能源研究總監李莉分析稱,“由于煤炭與石油價格的下滑,一些原本使用天然氣進行生產的廠家,出于經濟性考慮,開始使用煤炭、石油代替天然氣。”
天然氣重型卡車的銷售亦在去年出現了下滑。“此前LNG重卡保有量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增速。但現在對物流公司來說,使用天然氣的經濟性肯定不如石油,因此LNG重卡在今年的銷量出現了下滑。”卓創資訊分析師劉廣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王曉坤認為,天然氣在下游的拓展步伐受到高價的抑制,增速在放緩:“在工業領域,由于造紙、金屬冶煉等制造業低迷,對于價格敏感,價格逐步上漲的天然氣吸引力在減弱;在發電領域,由于天然氣發電高于煤炭3倍左右的成本而步伐滯緩。”
漲價或阻礙天然氣推廣
在煤炭、原油等替代能源價格處于低位的情況下,工業用天然氣的經濟性逐漸喪失。業內認為,若存量氣仍然“任性”漲價,則會阻礙天然氣的推廣。
2013年6月,國家發改委曾出臺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將非居民用氣區分為存量氣和增量氣,增量氣門站價格一步調整到與可替代能源價格保持合理比價關系的水平,存量氣價格調整分3年實施,計劃2015年到位。
在2013年進行第一次價格調整之后,2014年8月,發改委對天然氣價格進行近年來第二次調價,9月1日起,非居民用氣除廣東、廣西(增長0.12元/立方米)外,其他省市存量氣價格均增長0.4元/立方米。此次調價后,存量氣價格與增量氣價格價差仍然在0.5元/立方米左右。
按照調價計劃,存量氣在今年將迎來第三次上漲。但是目前業內認為,其上漲幅度或將有所下調。“從經濟性與需求來看,天然氣價格未來上漲的空間并不多。”王曉坤分析稱,“目前很多工業企業反映,天然氣漲價帶來巨大成本壓力。單純依靠‘環保’優勢,難以支撐天然氣消費繼續迅猛增長。”
在李莉看來,發改委對非居民用氣的調價主要是為了增量氣與存量氣價格接軌,因此此前在油價逐步上漲的情況下,存量氣價格會逐步調升向增量氣靠攏。“但是隨著目前油價的持續下跌,2015年可能出現增量氣下調價格向存量氣靠攏的局面。”
中宇資訊分析師孫陽亦認為,油價大環境的改變,將使得存量氣難以上調。“原油價格自2014年6月開始暴跌,作為天然氣價格參考因素的國內燃料油價格亦跌至2150元/噸,較2013年低點下滑了37.7%,當時制定的增量氣價格不符合現在的經濟環境。
王曉坤則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天然氣門站價格進行調整,門站價格或采用市場凈回值方式定價,由此可能帶來增量氣價格下調。
《《《
基建行業
原油熊市拖累新興市場中國基建出海危機共存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盡管近期油價有所回升,但此前價格下跌的蝴蝶效應仍在發酵。
近日,墨西哥政府以“國際油價大跌導致政府收入銳減”為由,無限期擱置了一條高鐵項目。這一項目最初中標者,正是以中國鐵建為首的國際聯合體。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初級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全面步入深度熊市,在有意引進中國鐵路技術的國家中,如同墨西哥那樣可能遭遇償付問題而發生波折的不在少數,其中包括有些已經與我們簽署了巨額意向書的國家。
據悉,中國目前正與包括美國、俄羅斯、巴西、泰國在內的28個國家洽談高鐵合作項目,與俄羅斯和泰國已經簽署了高鐵合作意向書。
目標市場受累于原油熊市
中國高鐵出海在去年有不俗的表現:7月由中國參與建設的土耳其“安伊高鐵”正式通車,成為中國高鐵真正意義的海外第一單;10月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了“高鐵合作備忘錄”。
在中國高鐵加速出海的過程中,阻礙也隨之而來。被寄予厚望的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羅高速鐵路項目幾經波折,如今以無限期擱淺收場,原因正是國際油價大跌導致政府收入銳減。
事實上,與墨西哥處境相似的國家不在不少。據梅新育介紹,初級產品出口國本身就是中國基建和其他商品出口的重要市場,隨著初級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全面步入深度熊市,一些東道國的償付能力會受到影響。
俄羅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據彭博社報道,俄羅斯鐵路公司正在籌建的莫斯科至北京高速鐵路,總長近8000公里,將會使兩國首都的車程由目前的5天左右縮短至30個小時。
如此龐大的項目自然意味著巨額投資,據了解,該鐵路僅俄羅斯境內的成本就達到2.5萬億~2.8萬億盧布。但是,去年下半年的油價暴跌已經讓財政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損失慘重。
俄羅斯財長上個月在一次年度經濟會上表示,由于西方制裁和油價暴跌導致財政收入大幅縮減,財政部計劃削減除軍費開支以外的所有其他部門預算開支10%。
改變策略或藏轉機
2月3日,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來到中國。美聯社報道稱,阿根廷經濟緊縮美元外資減少,克里斯蒂娜不得不改變策略轉往中國尋求支援。期間,中阿兩國簽署了大量投資協議,其中就包括一個重水堆核電站項目,這也是中國第一個“走出去”的重水堆。
“政策溝通的作用尤為重要。”梅新育認為,在我國基建出海的過程中,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需要我們關注東道國外資政策、其他相關政策及其發展演化趨勢,并與東道國積極磋商交流,為我國的商品、服務、資本輸出尋求盡可能好的環境。
據梅新育介紹,在初級產品牛市的十年時間里,不少依靠能源、資源出口發展的新興市場國家都提高了外資準入條件,一些基建項目的招標條件尤為苛刻。我國要充分利用經濟周期的效力,幫助東道國認識和遵從客觀經濟規律。
巴西高鐵項目正應了梅新育的判斷。早在2009年,巴西政府就曾邀請中國參與巴西的高鐵建設,可是當時極高的招標門檻讓中國企業最終選擇退出。2014年,鐵礦石價格下降了近50%,巴西財政也跟著縮水。
據巴西央行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巴西初級財政赤字達325.36億雷亞爾(約合137.6億美元),是2001年以來首次出現赤字,使得巴西政府在去年初制定的初級財政盈余目標落空。
盡管錢袋子收緊,但巴西卻在高鐵項目上“松口”。去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西,兩國簽署了《關于加強鐵路交通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巴西總統在習近平訪問期間對媒體表示,中國經歷了鐵路大發展時期,中國在鐵路建設上擁有成功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術,希望中國能夠幫助巴西開展鐵路建設。
梅新育介紹,以前很多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都是由政府財政投資,如今一些國家經濟遇到困難,也許能成為契機,令其放開對外資的限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