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2-11 01:23:48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我國應該在平衡多方利益的基礎上,在2018年適時開始推出延遲退休改革。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我國是全球唯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1.78億。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這一不爭事實,不少專家建議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以減緩勞動力總量減少速度。
從目前政策導向看,我國研究推行延遲退休已被提上日程,作為長期研究人口經濟學的專家,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我國應該在平衡多方利益的基礎上,在2018年適時開始推出延遲退休改革。
延遲退休勢在必行/
NBD:在您看來,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在哪里?
張車偉:近年來,中國勞動力供給出現了從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的轉變,開始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為延遲退休年齡提供了有利時機。
與此同時,國際上也出現了延遲退休年齡的趨勢。研究表明,如果從“十三五”時期開始逐步延遲退休年齡,將有效改善職工養老保險的資金平衡狀況,實現資金盈余;將有助于減緩城鎮工作年齡人口比例下降的速度,增加勞動力供給;同時,還可以增加制度參與者的退休期收入水平和終身收入水平。
NBD:老齡化問題被提上日程,這一問題的現狀是什么?
張車偉:人口老齡化和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等人口形勢的變化是延遲退休年齡的直接原因。人口老齡化引起的人口撫養比上升,要求改變勞動人口和退休人口的構成,延遲退休年齡成為必然選擇。
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則要求對人們延長的壽命在工作和閑暇之間進行分配,也必然要求延遲退休年齡。延遲退休年齡是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和人口壽命延長的一種反映。
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是中國養老金制度面臨的長期問題。由于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中國原有的現收現付養老保障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NBD: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人口紅利又在消失,從要素成本角度考慮,延遲退休是否也有必要性?
張車偉:回顧整個“十一五”時期,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沖擊,沒有出現勞動力短缺以外,其他年份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勞動力短缺,短缺狀況總體上呈不斷嚴重的趨勢。
勞動力市場轉變對中國經濟轉型和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延遲退休年齡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環境。
延遲退休年齡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大趨勢,是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壽命延長,緩解養老金壓力甚至是增加勞動力供給的一項重要措施。
方案需兼顧多方利益/
NBD:您在延遲退休領域研究成果頗豐,在中國延遲退休的制度設計上,您有何建議?
張車偉:延遲退休年齡必須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特別是在當前社會公眾對延遲退休年齡比較敏感的情況下,方案設計必須遵循幾個基本原則。
首先要統籌兼顧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形勢。設計的退休年齡改革方案要盡量減小對兩者的沖擊。根據社會保障資金平衡狀況和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狀況努力尋找一個對兩者均有利的方案,把握好延遲退休年齡的時機和節奏。
其次統籌兼顧不同群體利益。任何改革均有利于一部分人,而有損于另一部分人,延遲退休年齡也不例外。為了減小改革的阻力,必須統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一個可行的做法是為人們提供一定程度的趨利避害的機會,這就有必要采用彈性原則。
最后是統籌兼顧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退休年齡改革屬于一旦決策,就將影響數十年的改革,必須統籌兼顧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關鍵是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對各個領域要盡量看得遠一些,避免只顧解決眼前問題,忽略長遠隱患的做法。對一些中長期影響,也要研究相應的應對策略。
NBD:中國在延遲退休年齡的設計上,需要回答哪些核心問題?
張車偉: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退休年齡延遲到多少歲?何時開始延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方案設計包括幾個基本內容:確定目標退休年齡、選擇延遲的時機、制定具體的延遲方式。
目標退休年齡就是退休年齡延遲后所達到的年齡。從世界各國的退休年齡現狀和改革趨勢來看,目標退休年齡的選擇多為60~68歲,尤其以60歲和65歲居多。
在確定了退休年齡改革的大方向之后,還應該選擇一個恰當的改革時機,基本要求是改革退休年齡時應該不使就業狀況惡化,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大的沖擊。因此,對延遲退休年齡時機的選擇將主要考察勞動力的供給情況。
退休年齡的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這就要求在延遲退休年齡時采取一種比較平穩的做法。正如中國的其他改革一樣,退休年齡改革也將采取漸進的模式。
NBD: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您認為上述三個問題應該如何劃定為宜?
張車偉:考慮到中國人口轉變進程較快,人口老齡化速度也會較快,以當前歐洲的退休年齡作為中國退休年齡改革的參考較為合適。因此,我建議中國在延遲退休年齡時采用65歲作為目標年齡。
圍繞延遲方式的確定,根據我們的設想,每3年提高1歲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進度,因為如果每1年提高1歲,則和1次提高5歲沒有本質差別,同時,這種方式使得勞動年齡人口在未來5年內基本上只進不出,對就業的壓力較大;如果每5年提高1歲,則使改革的時期跨度太長,而且對養老金壓力的減輕作用不夠明顯,無法實現改革的初衷。
2018年落地最合適/
NBD:對于我國延遲退休制度正式落錘實施的時間,您怎么看?
張車偉:2014年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2015~2017年實現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制度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2018年開始延遲退休年齡。
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為了尊重人們對退休年齡的選擇權并減少改革的阻力,建議中國進行退休年齡改革后也引入彈性機制,以法定退休年齡為基準,規定人們可提前5年退休,但養老金標準將比按照法定退休有所下降;也可以高于法定退休年齡退休,養老金標準可適當提高。
具體的彈性幅度還需根據中國養老金制度的相關參數和運行情況進行更細致的測算,確保不同年齡退休者之間公平,并有利于引導人們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退休。
彈性退休年齡設計還可以引入新舊制度之間選擇的彈性,即可以設立一個過渡期,允許人們在此時期內在新舊兩種制度之間進行選擇,為人們提供一定的趨利避害的機會,從而減小改革阻力。
NBD:延遲退休被推至前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勞動力供給等問題亟待解決,您測算的結果如何?
張車偉:按照我們的設想,與不改革相比,改革第一年,即2018年,將增加城鎮工作年齡人口約616萬人,2030年將增加約4928萬人,2040年將增加8099萬人,2050年將增加1.33億人,約占當年城鎮就業人口的22%。
延遲退休年齡將有利于延緩城鎮工作人口比例下降的趨勢。如果不延遲退休年齡,城鎮工作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出現較快速度的下降,2017年為65%左右,2030年接近50%,2050年下降到44%。但是,延遲退休年齡后,整個期間基本會保持在55%以上,2050年約為56.9%。
延遲退休年齡將延長制度參與者獲取勞動收入的時間。按照一般規律,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高于退休者的平均退休金收入,延遲退休年齡將延長制度參與者獲取較高的勞動收入的時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