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01:03:21
如此關鍵的年份,僅7%左右的經濟增速,能否完成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列的各項任務?新常態下地方政府應該有怎樣的新狀態?“雙引擎”該如何助力中國經濟增長?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北京
昨日(3月5日),備受關注的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出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公布GDP增長目標為7%左右。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如此關鍵的年份,僅7%左右的經濟增速,能否完成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列的各項任務?新常態下地方政府應該有怎樣的新狀態?“雙引擎”該如何助力中國經濟增長?
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為大家解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官員需適應新常態
NBD:您如何評價政府工作報告中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
宋立:今年設立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實事求是的,兼顧了目前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實現可能,這個數字能夠保證總理所說的今年新增1000多萬就業崗位,且能夠保證居民收入增長。
對于經濟增長目標從7.5%下調到7%,可能有人會覺得不適應。但需要明確的是,著眼于全球的大背景,經濟增長目標下降在所難免。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世界各國也不樂觀,我們仍能保證7%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已是很不容易。
更何況,一般認為中國潛在增長率在7%到8%之間,但在世界經濟低迷,且中國經濟轉型調結構之時,經濟潛在增長率也不可能完全發揮出來,所以7%的經濟增速是比較實事求是的。
NBD:面對7%左右的GDP增長目標,新常態之下應該有怎樣的新狀態?
宋立:在我看來,新常態不能成為不作為的擋箭牌,而應該成為更有作為的新起點。既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也要防止過度下滑,政策上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過去我們把增長速度看得比較重,現在則把就業、人民的收入、區域之間發展的均衡看得比較重,也會給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
此外,地方政府更應該積極作為。過去,地方習慣于追求速度,現在不能唯GDP馬首是瞻,還要兼顧其他方面的發展。原來習慣的那一套辦法行不通了,導致地方可能不太適應,部分官員持等待觀望態度。
此外,“八項規定”等制度下,部分官員可能覺得下鄉下工地跑項目沒過去那么方便,產生了無所適從、懶政怠政的想法。對此,官員需要積極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上級也應該給出明確信號,媒體也需要多加輿論引導。
“加減乘除”都要做好
NBD:不唯GDP馬首是瞻,總理所說的“減法”與“乘法”該如何理解,如何落實?
宋立:首先,穩增長應該長短結合,短期依托于宏觀政策,例如降息、降準、財政增加赤字、擴大投資、減稅等一系列措施;長期還是要把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包括創新驅動有效結合。
此外,要保證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的平衡,要做好“加減乘除”法。以往調整結構“減法”做得多,2015年需要多做“加法”、“乘法”以及“除法”,把調結構和穩增長有機結合起來。
具體而言,“乘法”主要是創新,“除法”就是節能減排,“加法”就是發展新的產業。但是要注意的是,新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我認為短期應該著力設備更新改造、技術升級和創新,然后加強節能減排。
“加減乘除”法做好后,既有短期作用,又有長期作用。短期投資擴大了,增長速度穩住了,長期競爭力提高了。
NBD:總理所說的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您覺得雙引擎該如何發力?
宋立:一方面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保持動態競爭力。積極發展前瞻性戰略性新型產業,著力培育產業發展新增長點。
另一方面要推動過剩行業產能調整,適應全球化高峰期過后世界經濟發展和分工布局變化新特點,改造提升周期性過剩產能,加快轉移成本制約型過剩產能,堅決淘汰絕對過剩產能,在延續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傳統引擎的改造提升是短期內非常重要的。盡管傳統產業競爭力減弱,但市場還是有的。要加快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改造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打造新引擎上,確實迎來了真正創新發展的機遇。目前供需關系發生變化,引進技術相對困難,國家也將繼續加大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給予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更大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