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6 00:56:1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一些所謂“P2P平臺”的關門、跑路時常吸引著大家的眼球。在這批關門、跑路平臺的背后,站著一群被稱為“韭菜黨”的人,他們懊惱、怨恨,卻也無奈……
在監管政策尚未出臺的今天,面對這種“P2P平臺”頻曝跑路的現象,業內人士多數將問題的癥結指向平臺信息披露的不充分。與此同時,亦有業內人士指出,缺乏外部監管、行業自律,以及第三方保障等也是導致投資者頻受損失的重要原因。
每一個跑路平臺的背后,總有一些投資者遭受巨額損失,他們被業內稱為“韭菜黨”。
從南瓜P2P到優易網,每次問題平臺的曝光,都伴隨著無數投資者的懊惱和怨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假標和自融似乎仍是投資者頻繁“觸雷”的關鍵區域。然而,在監管政策尚未出臺的今天,“抱團自救”和求助媒體成為他們為數不多的維權方式。
一般而言,沒有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的行業終究難言成熟。近些年正蓬勃發展的P2P行業亦是如此。
近日,不少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投資者之所以容易“踩雷”,原因就在于這些平臺極少進行信息披露,或者披露不充分。
錢袋子如何被掏空
對于投資者而言,假標和自融已經成為兩大雷區。以下就是“P2P平臺”因為假標導致投資者蒙受損失的兩個案例。
近日,投資者小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其去年先后將10萬元的資金投資于“南瓜P2P”。記者注意到,彼時該平臺收益率在18%以上的項目比比皆是,這相對當時15%的行業平均收益水平頗具吸引力。在嘗到一些甜頭之后,小張逐漸將投資規模從開始的1萬元增至10萬元。
誰曾想,該平臺于去年四季度出現提現困難,小張的投資也隨之全部泡湯。經檢察院調查,南瓜P2P成立不足一年,就通過虛構融資項目、編造借款人身份等方式,融入資金達7000余萬元。
此外,優易網則是早期“跑路”P2P平臺的典型案例。據悉,2012年12月21日,優易網突然宣布“停止運轉”,平臺的三位負責人也于當日“失聯”。
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他曾在優易網投資大約50萬元,現已血本無歸。“優易網案”的受害人代理律師周擁此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優易網涉嫌集資詐騙的證據充足,比如注冊資本金,原來是50萬后來新增1000萬元,但這個過程中資金并沒有實際到位。”
周擁還表示,優易網被告人存在把吸收的資金轉到個人賬戶,用于炒期貨的行為。還把電腦中的硬盤拿走,符合司法解釋關于集資詐騙的認定。
信息披露成關鍵
以上兩個案例均是通過假標導致投資者損失的,那么,有無有效措施去辨別假標呢?“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
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假標平臺之所以能夠不斷使得投資人遭受損失,原因就在于這些P2P平臺極少進行信息披露或者信息披露不夠充分。
記者注意到,很多P2P平臺所披露的借款人是匿名的,項目信息也是隱去的。
生菜金融副總經理鄭海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P2P平臺在保護投資人權益方面最大的問題是信息披露。在信息披露不完全、不透明、不對稱的情況下,要求消費者不受誤導做出理性的判斷、對最終結果“風險自負”顯得勉強,這也導致一些人利用行業的不透明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何才能避免假標等問題的出現呢?對此,鄭海陽認為,第一仍是信息披露;第二就是建立有層次的風險救濟機制,如引入保險、風險準備金等;第三則是要與投資人進行互動與溝通,提高投資人的風險意識。
中信騰牛網總經理黃海旻認為,應保證資金流向的透明。投資人有權知道他把錢借給了誰、用在什么項目上、借款人的信譽如何、是否有還貸能力。信息披露越清晰、越透明對投資人的保護就越強。
除信息披露外,業內多位人士認為“兜底機制”也是不可或缺的。第壹投CEO唐震就表示,僅從平臺運營自身而言,應豐富和完善各類第三方保障機制。而黃海旻也認為,平臺要結合中國金融市場現狀,提供給用戶合理的本息保障機制。可以通過合作機構或風險備用金等方式保障投資者收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