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2 01:32:18
目前,互聯網三巨頭BAT、部分醫院已經把互聯網+醫療作為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增長點卡位,移動掛號業務、醫院號源已經成為各路資本“豪賭”的入口,其最終目的是想通過互聯網+醫藥、互聯網+醫保等延伸服務盈利。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風口”上的互聯網+醫療收到風險提示。4月10日,在國家衛生計生委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除了合規的遠程醫療,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詢。
目前,互聯網三巨頭BAT、部分醫院已經把互聯網+醫療作為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增長點卡位,移動掛號業務、醫院號源已經成為各路資本“豪賭”的入口,其最終目的是想通過互聯網+醫藥、互聯網+醫保等延伸服務盈利。但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作為一種國家戰略,推動著傳統醫療行業的顛覆式變革,雖然有盈利壓力和政策的風險,但對于各路參與方來說,不做就是等死,做了才有存活和發展的希望,這就是目前互聯網+醫療的投資邏輯,而“醫院掛號”就是一張門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爭奪掛號只是第一步,巨頭們現在開始從前端向后端進行轉型,互聯網對醫療真正有價值在于診后服務。
免費掛號只是第一步
免費掛號是互聯網+醫療競爭的第一個模式。BAT中,騰訊最早出手,2014年10月,掛號網宣布獲得騰訊領投的融資,總融資額超過1億美元,此次騰訊將預約掛號服務引入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其對號源的重視。2015年4月7日,騰訊正式宣布在上海開通微信“城市服務”入口。
阿里在2015年3月宣布在阿里健康APP 2.0中加入預約掛號和加號功能;百度在2015年1月28日上線了百度醫生APP,2015年2月15日,百度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醫護網。
無論是趣醫網還是掛號網亦或是阿里健康,對線上預約掛號都是免費開放。既然預約掛號并不能成為盈利點,甚至需要移動醫療企業進行補貼,那搶奪號源的動機是什么呢?“其實對于移動醫療企業來講,更看中的是掛號之后的醫院就診、診后復診等業務,但是掛號可能是第一步。不少患者通過預約掛號才與醫院或者醫生建立了第一次聯系。”一位關注移動醫療的投資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少醫院科室可能也希望通過預約掛號起到一定引流作用。”
服務從前端燒向后端
目前,以網上掛號起家的掛號網正在大力推廣其“微醫”產品,公司CEO廖杰遠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微醫平臺正式上線,宣告掛號網進入互聯網醫療的團隊醫療階段。根據其規劃,除了診療前的預約掛號、分級診療等外,其服務越來越向診中、診后深入,包括分時就診等。
趣醫網董事長李志表示,公司也將重點進行后移,放在與醫院的深入對接方面,“今年底我們想深度接入,除了醫院的預約掛號之外,還包括支付、排隊、報告、住院等功能。”
但從前端移向后端并非易事。就拿在線問診來說,廖杰遠在上海舉行的醫學高峰論壇上表示:“在線問診有兩個問題必須關注,其一是醫生在線提供資料的做法無法保證醫生的真實身份;其二是在沒有面對面診療的基礎上,醫學診斷和用藥建議缺乏數據支持,醫療質量與用藥安全難以得到保證。”
一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是國家衛計委禁止開展在線診斷治療的原因之一。
而后端的硬件也是一個難題。原因是每家醫院使用設備的具體廠商都不一樣,醫院的前置服務器都要做接口,而且都要維護。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目前中國沒有第三方代表醫院的行業組織,這意味著任何改革的進行,要想讓醫院參與進來,就必須一家一家去談,時間成本和談判成本非常高。但一旦未來醫院的服務模式被越來越多的用戶和醫院認可,參與到平臺上的醫院增加,用戶使用頻率增加,市場后期爆發會很快。
政策難題待解
隨著近日衛計委的表態,互聯網醫療何去何從引起行業熱議。對于這一政策,目前無論是掛號網,還是好大夫、春雨醫生等均表示,目前主要的服務屬于“健康咨詢”,而非“醫療診斷”,禁止醫生下決定性結論,禁止醫生開處方藥,禁止醫生出治療方案,以此區分“咨詢”和“問診”,規避醫療風險。
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衛計委的表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積極信號。這意味著未來移動醫療業務必然會納入衛計委的監管范圍,只是目前時機還未成熟,政策門檻還未筑就。
除了政策上的規定,對于移動醫療來講,醫保支付也是阻礙其快速發展的“一座大山”。目前不能在線實現醫保報銷的原因,在于政府尚未開放醫療保險入口給移動醫療系統,這成為新興移動醫療面臨的最大政策制約。
記者獲悉,目前,多數移動醫療的支付僅支持自費項目,即可以通過“先付后退”的臨時手段加以解決。例如國內最早開展移動互聯網醫療的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采取的解決方案是,病患在線先支付全額醫藥費,再到窗口報銷。
而移動醫療網上醫保支付要實現“成片化”則更不容易。記者注意到,目前市場上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突破,但是大部分還是地方行為。例如之前,支付寶宣布和廣州華僑醫院實現首個醫保脫卡支付,亳州市人社局聯手趣醫網實現全國首個醫保直連脫卡手機移動支付項目等。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與我國醫保范圍按照區域統籌謀劃的規定有關。從全國的醫保系統來看,全國職工醫保由人社部負責,而新農合則是由衛計委負責,而相關資金的統籌則是由地方設定。
因此,即使是前面提到的相關“破冰”與試點,各個地方的合作模式也并不相同,這種現狀也決定了,企業即使是在地方進行試點,也必須進行“各個擊破”,并沒有標準化的可復制性。
“阿里健康現在也在和地方統籌醫保進行溝通,看是否有合作的機會和試點”, 阿里健康業務副總裁倪劍文說,“但是對于醫保支付的這種現狀,目前也并沒有辦法,只能按照規則的設定,過程會比較漫長。”
《《《
人物對話
趣醫網董事長談移動醫療:醫院端比用戶端更重要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第一次見到趣醫網董事長李志博士,是在去年10月份。彼時趣醫網成立不到半年,他正忙于在全國展開“健康中國”計劃,并大力宣傳趣醫網的“免費掛號”服務。
根據當時的規劃,“將在2年里投資2億元人民幣,為600家公立醫院免費上線趣醫院APP”。然而,幾個月后他將目標改成——到2015年底合作公立醫院上線數達2000家。
作為具有11年醫療IT行業經驗的掌舵者,他如何看待傳統醫療的互聯網+呢?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了李志博士。
號源爭奪:入口第一步
NBD:上次見面你提到了一些趣醫網的發展戰略和思路,半年過去了,有沒有什么變化?
李志:我們醫院的發展規模和去年10月份提到的目標可能會提前(完成),希望在三季度之前我們能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就醫平臺,現在我們在主攻公立醫院。
截至今年4月底,趣醫網合作的國內公立醫院數量即將突破800家,預計2015年底上線數將達2000家。同時趣醫網還將推出一個全新的戰略模式概念。
NBD:醫院上線的速度加快,是什么原因?
李志:我們去年做得比較大的活動一個是免掛號費,另一個是為醫院的候診區提供WiFi覆蓋,我們現在已經做了50家左右。
最初我們覺得號源入口并不是那么重要,通過最近這半年的發展,我覺得很多進軍移動醫療領域的企業都在爭奪醫院的號源,我們在這塊也比去年10月份力度要大很多,這加快了我們接入的速度。
NBD:為什么各大企業都在號源上進行爭奪呢?
李志:號源可以起到吸引用戶的入口作用,因為老百姓去醫院看病第一步是做預約。你的產品有沒有患者去用,第一步就得看他去醫院之前是否要預約或者掛號,如果這一步他在另外一個地方做的,那么后面的后續服務就不會再換平臺。也有人認為出售號源會成為企業的盈利模式,但我覺得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號源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公共資源,企業不可能獨占。
NBD:現在行業內,包括趣醫網這種對預約掛號C端用戶采取免費的策略,那么這類企業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呢?
李志:在移動醫療的盈利模式中,或許并不一定需要企業向醫院或者患者來收費,趣醫網目前通過與商業保險公司、醫藥電商等第三方合作,由平臺與優質的B端(醫院)資源捆綁,吸引大量C端用戶入駐,最后通過第三方實現線上線下O2O的閉環,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盈利。
行業特性:B端資源更重要
NBD:現在趣醫網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了醫院接入方面,為何重視醫院端的資源呢?
李志:傳統的互聯網模式中,企業往往會先考慮提升C端用戶的熟悉,會習慣性根據C端的客戶來測算企業在市場的競爭能力、未來的盈利能力。但這種互聯網慣性思維在醫療互聯網行業卻并不一定適用。
因為這個行業很多未來的盈利能力,和B端客戶的關系非常大,原因是與醫院合作門檻比較高,優質的醫院也是有限的。將B端做好自然能夠提升產品的體驗,從而吸引更多C端用戶,這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NBD:B端醫院的接入,趣醫網有什么特別的優勢?
李志:我們的優勢在過去10年有不少積累。此外,我們通過傳統第三方平臺來接入醫院資源的模式,其實是存在風險的。因為目前各家醫院的醫療IT設施還沒有統一標準,這也導致第三方的服務接入醫院成本特別高,難以大量復制模仿,移動醫療行業與移動金融等其他領域具有一些不太相同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復制成本過高。
《《《
行業展望
移動醫療的困惑:盈利成為最大難題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掛號作為免費入口的競爭愈演愈烈,網上醫院又被禁止,因此對于進入互聯網+醫療的企業來說,如何通過免費掛號切入醫藥和醫生資源,同時在商業保險和醫藥銷售方面突破,從而實現盈利成了最大的難題,但同時這也是這些企業的希望。
中國醫藥信息中心高級總監兼首席咨詢師黃東臨近期表示,與幾乎所有互聯網產品初期的困境一樣,漫長的培育期與隨之而來的燒錢推廣壓力,也體現在互聯網醫療產品上。目前,幾乎所有的移動醫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對資本產生了嚴重的依賴,不少企業仍處于概念階段,甚至有部分企業尚未確立盈利模式。
與商業保險合作
業內人士認為,網上限售處方藥、醫藥不分、開處方難外流、醫保不能線上支付、醫保統籌賬(醫保占比最大部分,只在醫院使用)不能用于零售終端支付等政策困境,制約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把傳統的醫療保險簡單地融合進互聯網+醫療。要突破這兩大難關只有與商業保險合作,同時做醫藥電商。
4月10日,阿里健康正式與信誠人壽進行戰略合作,信誠人壽成為阿里健康云醫院平臺接入的首家商業保險,這是全國第一個互聯網醫藥與商保合作模式。
從阿里健康方面提供的內容來看,除了方便消費者報銷商保醫療費用之外,雙方還在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比如,消費者可以通過阿里健康App查詢其他更為合適的商業健康險產品并選擇購買;阿里健康和信誠人壽運用雙方保險風控等資源,開展醫療費用的監督控制和評價工作;通過阿里健康平臺上的金融合作伙伴實現商保實時脫卡支付結算。
“現在很多商業保險公司都在尋找合作伙伴,未來這也是一個趨勢。”阿里健康副總裁倪劍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現在做的全部是線上的,對于保險公司來講也是一個機會,可以開發適合互聯網醫療的產品。
記者了解到,在行業內,一般商業保險公司的指定醫院(或稱“定點醫院”)基本上都是規定“當地社保認可的二級(含)以上公立綜合性醫院”。“因為之前沒有互聯網,商業保險公司對于醫療機構沒有風險控制能力,因此也只能選擇大的醫院。” 倪劍文告訴記者,而現在也會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幫助商業保險進行實時風控,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取消限定的條件。
醫藥電商“百團大戰”
醫藥電商正進入“百團大戰”。本月初,阿里健康旗下的阿里云醫院上線引起關注,阿里健康引入了新浪愛問醫生、華康,尋醫問藥網。阿里健康云醫院平臺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數百家經過嚴格資質審核的醫療機構入駐。他們還開通了云藥房服務,用戶可直接通過電子處方向周邊藥店下單。而在本月,阿里健康也進行重組,天貓醫藥館也正式并入阿里健康。“阿里健康是我們專注的一個云健康的平臺,這里涉及到醫藥、醫療、醫保等各個方面。我們現在已經推出了醫療方面的服務,在醫療服務中我們會引入更多第三方服務機構。”阿里健康原CEO、現任總裁王亞卿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例如迪安診斷就是其中一類,今后我們可能會進一步地擴張。還會引入醫保、商保,也可能會引入一些醫藥服務類的企業,來提供更多的服務。”
今年初,掛號網收購了醫藥電商公司金象網,將導診咨詢、在線復診平臺植入醫藥電商元素,重點發展移動醫療及移動購藥業務,而電子處方成為掛號網O2O就診流程中的主要環節。
去年,互聯網模式對藥品零售業發展的推進,使得這一領域的企業擁有巨大想象空間,但是現實的數據卻不樂觀。2014年,中國醫藥B2C市場增幅為83%,與2013年的166%相比大幅滑落。
中國醫藥電商研究中心主任張勇發表的《中國藥店醫藥電商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醫藥B2C行業平均毛利率為16.6%,平均費用率為22%,平均利潤率為5.4%,虧損加劇導致部分企業退市。
張勇表示,醫藥B2C虧損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參與者增多導致大盤被稀釋,過度競爭導致行業毛利率下滑,促銷戰帶來郵費及促銷費用上漲拉高了整體費用率。“主流醫藥B2C都開始布局移動端打造增量市場,移動端或是行業唯一突破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