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4 00:52:4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微商始于2012年底,經過2013年、2014年的大面積推廣,進入2015年后駛入了超車道。也正因為如此,今年來有關微商的各種負面消息不時見諸于報端。
客觀地來看,微商亂象確實是存在的。很多人都可以感受到,早晨一打開朋友圈,就被各種“面膜”“減肥秘方”的信息刷屏,讓人眼花繚亂。而微商經營背后存在多少暴利、運營手法多么粗鄙直接的段子,也在圈內暗暗流傳。那些或真或假的“小人物也能通過朋友圈快速致富”的故事,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吸引更多的人投入進來。在搜索引擎上,“微商怎么做”“微商怎么找客源”等關鍵字段成為熱門詞匯。
那么,微商接下來的發展將呈怎樣趨勢?
看空方:
朋友圈微商“死刑”已定
看空朋友圈微商的人士認為,以朋友圈為根據地的微商基本步入了黃昏,依靠代理、代購的微商也逐漸走向了窮途末路。之所以判定朋友圈微商必死主要基于這幾點:在產品上,品質低劣,同質化嚴重,沒有市場競爭力;在毛利上,利潤空間小,主要靠薄利多銷;在交易上,透支商業信譽和社交資源,缺乏用戶黏性和復購率;在營銷上,依靠盲目加粉和暴力刷屏來增強曝光率;在銷售上,以“傳銷式”的操作,不斷發展層級代理,通過壓貨招商圈錢來牟取暴利。種種跡象表明,靠朋友圈興起的微商已經遠離了商業發展的正常軌跡。被瓜分殆盡的朋友圈紅利,再想分一杯羹,恐怕不太可能。
對于微商接下來會如何發展這一問題,資深電商評論人士王利陽沒有立刻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是講了其幾日前在廣州參加由中國微商產業聯盟主辦的微商博覽會的經歷。
據王利陽介紹,在會議現場,其發現已有不少傳統化妝品廠商出現在微商展會上,甚至有一家企業還租了一個小會場進行宣講,而且現場觀眾反響非常熱烈。
王利陽進一步表示,“不客氣地講,微商大軍在肆虐朋友圈,從普通微信用戶角度講,微商所到之處如蝗蟲一般,正在消耗朋友圈的可用性,此前微博落寞源于營銷內容泛濫成災。”
同樣做女人生意,深圳都市麗人集團副總裁、首席信息官沙爽也認為,現在大部分規模較大的微商都疑似傳銷,直銷企業招募直銷員不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作為條件,對直銷員進行業務培訓和考試也不收取任何費用,現階段存在的微商幾乎都是不斷發展人員加入,形成上下層及網絡謀利,這樣嚴重影響了微信的用戶體驗。
看好方:
不會死,會換一種形式存在
對于微商今后的發展趨勢,業內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微商不會死,只會換一種形式存在。
記者了解到,這種觀點根據為,隨著PC電商向移動電商的轉變,電商逐漸形成了兩極分化的局面:一種是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中心化,另一種是去中心化,也就是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的微商。其中去中心化也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以京東購物、微盟、口袋通等為代表的B2C模式;另一種是以口袋購物、拍拍微信小店為代表的C2C模式。
對于目前微信朋友圈的微商亂象,拍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的朋友圈微商由于缺乏統一監管,不能形成清晰的行業標準和規范,不僅充斥著大量魚龍混雜的劣質商品,更因為部分刷屏式的營銷方式嚴重傷害了好友正常的社交,不利于整個微商健康生態的建立和發展。即使通過朋友圈的營銷模式短暫克服微商“缺流量”“缺入口”“缺場景”的孤島式弊端,但仍然因為缺乏ERP管理系統、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安全可信賴的支付擔保和強大有效的營銷工具而缺少將用戶沉淀為真正粉絲的長效能力。
從整個移動電商的長遠發展來看,移動電商的去中心化和去流量化已成為業界共識。“朋友圈的產品演變還是走了很長的道路,我在2012年底提出朋友圈生意經,算是行業發展的一個鑒證者。產品也從一開始的泰國佛牌,到后來的檸檬杯、減肥藥,現在則是面膜一統天下,不過已開始舉步維艱。”互聯網評論人士宗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微商還是主要依托微信平臺,從業者大概為以下幾種類型:做直銷的、做O2O服務的,淘寶轉型的、做品牌運營的和做平臺分銷的。
顯然,以商家為導向,幫助商家營銷和提高銷售額從而獲取傭金的模式會逐漸被以消費者的實惠和便利為出發點,間接幫助商家提高品牌和銷售的其他第三方所代替。伴隨人們購物習慣和行為的改變,這種去中心化去流量化的購物模式將會蠶食天貓和京東的市場份額,但必須要走上一條正規的路。
毫無疑問,朋友圈微商向微店微商進化,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就像是從淘寶到天貓,微商的發展也將朝著C2C向B2C的一個角色演變。微商不會死,只是換一種形式,換一個平臺存在。未來可能誰也不會超過誰,這兩種模式將會并行發展,互利互補。無論是平臺型微商,服務型微商還是導購型微商都有可能成為移動電商領域的巨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