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4 00:53:26
2015年3月,銀行結售匯連續8個月出現逆差,且創2010年有記錄以來最大逆差,達4062億元人民幣。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當前我國確實存在資本流出現象,(這)是意料之中的有序調整,不能簡單等同于隱秘的、違法違規的資本外逃。”國家外管局相關人員說。
昨日(4月23日),國家外管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3月,銀行結售匯連續8個月出現逆差,且創2010年有記錄以來最大逆差,達4062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一季度外匯存款增加783億美元,國內家庭及企業配置美元資產的規模有所擴大。
國家外管局方面表示,美元升值對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境內的企業和個人延續了去年以來的“資產外幣化、負債去杠桿化”的財務操作,這使得3月份外貿順差急劇下降時,出現了跨境資本流出脈沖式放大。不過這種財務操作也讓國家一直希望的“藏匯于民”戰略得以推進。
3月逆差達4062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3月,我國銀行結匯8083億元,售匯12144億元,結售匯逆差4062億元,連續8個月出現逆差。此外,整個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達5619億元,較2014年四季度擴大達97%。
“自去年以來,美聯儲加息預期和中國央行降息導致人民幣和美元息差收窄,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出現走低,其結果表現為結匯意愿下降、購匯意愿上升,導致結售匯逆差規模不斷擴大。從下一階段走勢看,外貿順差規模有限,企業和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還將繼續增配美元資產,預計結售匯逆差的趨勢將延續。”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指出。
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也指出,進入2015年以來,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依然復雜,在這種內外部環境下,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振蕩加劇,近期呈現一定流出壓力,主要體現了境內市場主體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調整。
對于未來的跨境資本流向,管濤表示,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仍將呈現振蕩走勢。“如果境內外市場環境出現積極變化,跨境資本流出將會放緩甚至可能重現凈流入。實際上,3月下旬以來,隨著內外部環境好轉,境內外匯供求缺口迅速收斂,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差價也大幅回落。”
外管局:暫不采取新措施
管濤在回答提問時明確表示,當前形勢下,外管局暫不會采取“控流出”的新措施,而是會從幾個方面積極應對跨境資金流動異常波動的挑戰。目前形勢正好觸發了對資本流出方向的監管政策,主要是根據現有政策而不是出臺新措施,如開展“出口不收匯”專項檢查,加大對個人分拆購付匯的監管力度,繼續嚴厲打擊地下錢莊等外匯違法違規活動等。
對于“出口不收匯”行為,一位專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之前部分地區出現了企業大量報關出口,但收匯為零;出口貨物流與實際收匯背離,不排除虛假出口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涉外經濟數據的失真。
事實上,對于地下錢莊洗錢活動的打擊一直是外匯管理的重點之一。就在上周,根據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統一部署,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國家外管局下發通知,從即日起至2015年底,在全國范圍開展打擊利用離岸公司和地下錢莊轉移贓款的專項行動。
去年12月18日,外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時透露,截至10月底,中國當年共查處地下錢莊等非法買賣外匯活動27起,涉案金額650億元,抓獲犯罪嫌疑人90余人。外管局綜合司司長王允貴在會上表示,外管局嚴厲打擊外匯違法違規行為,對地下錢莊等非法買賣外匯行為繼續保持高壓態勢。
藏匯于民效果顯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4月23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報6.1281元,前一日,中間價則為6.1290元,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周四中間價則微幅調升。
再加之此前李克強總理也表示從中國方面來講不希望看到人民幣繼續貶值,因此,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人民幣短期或在6.18~6.20之間徘徊,不排除繼續上行的可能,預計4月的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水平應該會顯著下降,跨境資本流出的壓力也會緩解。
溫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購匯后有兩個流向:一是流出境外;二是國內外幣存款規模上升。由于人民幣匯率總體比較穩定,且實際有效匯率還一直處于升值階段,所以不會出現大規模資本外流的情況。
截至2014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中官方國際儲備資產占比為61%,較2013年末下降4個百分點。管濤說:“這意味著外匯資產由國家集中持有轉向市場主體分散持有的效果逐步顯現。”藏匯于民成為了資本流出的重要渠道。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上月曾表示,所謂“藏匯于民”,并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里,而是有自行決定運用外匯包括投資外匯的機會。
談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時,管濤則指出,現在人民幣匯率只是雙向波動,并沒有出現趨勢性的調整。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波動,但總體調整幅度有限,而且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總體上是升值的,人民幣仍然是強勢貨幣。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并未放緩,而是在加快。
(每經記者周程程、實習生馮彪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