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7 00:36:51
今年在我國經濟進入溫和增長的“新常態”,汽車市場和豪華車市場的整體增長逐漸降溫的情況下,梅賽德斯-奔馳在華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
有數據顯示,延續2014年的高增長,今年一季度,梅賽德斯-奔馳在華銷量更上一層樓,一季度同比增幅達到18%,高于豪華車市場的整體表現。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兼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表示:“今年,我們的銷量將超過30萬輛,保持兩位數的增幅。”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大中華區事務的唐仕凱表示:“實現這一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豐富的產品、不斷完善的經銷商網絡、本土化研發、本土化生產等。”
隨著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奔馳成為全球冠軍的腳步也有望進一步加快。蔡澈表示:“我們的確希望在2020年超過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樣我們的腳步可以放得更快一些。”
奔馳作為全球汽車制造的領先者,全球豪華車市場的領跑者,在致力于傳統汽車制造領域的同時,也在以積極的姿態嫁接智能化。蔡澈表示:“未來我們將引入高科技,并以開放的姿態與其他企業合作,制造出更好的汽車。”
全球冠軍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Q:奔馳計劃2020年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豪華車品牌,隨著奔馳在中國的快速發展,2020年奔馳在中國是否也會成為第一?
蔡澈:我們的確希望在2020年超過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樣我們的腳步可以放得更快一些。今年1月份,全球范圍內奔馳銷量是超過了寶馬,3月份奔馳的銷量在全球范圍內超過了奧迪。我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Q:中國已成為世界銷量最大的汽車市場,但奔馳在華銷量一直落后于美國,對此您怎么看?
蔡澈:首先,2015年中國市場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我們一直非常重視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現在是奔馳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僅在美國之后,超過了德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能夠成為奔馳全球最大的市場。去年我們在國內銷量超過了28萬輛,同比增長高達28%。而今年,我們的銷量將超過30萬輛,大家一算就知道我們將會保持著兩位數的增幅。
Q:我們對新常態的理解是經濟增速為7%左右,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您對奔馳在華的發展怎么看?
唐仕凱:的確,新常態更多是指我們的經濟發展。新一屆政府也提到了我們未來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速不會像前幾年那么高,將重心放在長期可持續發展上。去年中國市場連續第二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今年中汽協對2015年的預期是8%,這8%也是非常可觀的增長,但我們認為豪華車市場將有更高的增幅。對于梅賽德斯-奔馳來說,我們希望能夠跑贏整個豪華車市場。
Q:跑贏整個豪華車市場的動力在何處?
唐仕凱:第一,今年我們會給大家帶來非常精彩的產品。新的國產GLASUV剛剛上市,還有梅賽德斯-邁巴赫S級,以及融合了轎跑車與SUV概念的GLCCoupé概念車;第二,經銷商網絡發展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全面覆蓋更多市場;第三,本土化生產,加強本土化生產的比例,未來將有更多的車型來自于本土生產;第四,本土研發實力,我們進一步強化本土研發,支持在中國的快速增長;第五,我們推出更多金融產品,以金融產品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客戶。
Q: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奔馳S級銷量可能會受到影響,緊湊級車型銷量會增加,在這一細分市場奔馳有怎樣的產品規劃?
唐仕凱:我們認為緊湊型車市場的增長拉動了整個豪華車市場的增長。從全球范圍來,SUV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去年中國市場SUV占整體汽車銷售的26%,而這個數字在前年是22%。我們給大家帶來的GLASUV正是我們看好SUV及緊湊型車市場的最好詮釋。我們希望通過國產GLA,進一步提升我們在這個細分市場的占有率。
欲引領智能化潮流
Q:整個汽車工業在經歷著巨變,這個變化可能是從硅谷開始引起的,您是如何看待硅谷給汽車工業帶來的影響?
蔡澈:我們現在看到整個汽車行業和以硅谷為代表的高科技行業現在正處在相互交融、融合的階段,這樣的交融為我們的客戶帶來了更多機會和更好的產品體驗。戴姆勒集團同樣也希望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可以實現更好的互聯技術以及自動駕駛技術。同樣,我們也會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好的交互平臺。
我們正在慢慢改變戴姆勒的文化,不斷吸引一些IT業的高精尖科技人員進入公司,拓寬我們的視野,向更加“硅谷”的方向去前行。
Q:如何吸引更多來自硅谷的人才進入戴姆勒?
蔡澈:首先我們現有產品的產品力是非常強的,這能夠給大家帶來產品和品牌上的吸引力。我聽到了來自競爭對手的一些評論,“戴姆勒的團隊現在發生改變,很多新的想法更加得以實現”。對此,我感到非常驚喜。對于我們公司來說,這種高科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與高科技公司,與硅谷的企業進行合作也是持開放態度。
Q:目前不僅汽車更加智能化,而且不少互聯網企業也開始造車,對于這一現象您怎么看?
蔡澈:對于高科技企業加入造車的行列,我對他們這種做法滿懷敬意。這些企業擁有新的視角,同時有著非常好的運營模式和現金支持。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汽車制造企業來說,我們一方面歡迎這樣的新變化,同樣我們希望成為這個變化的推動者之一。
所以,我們要引入高科技知識,制造出更好的車。同時,我們要以開放的姿態和其他的企業進行合作。此外,我們對待競爭持歡迎態度。雖然我們在這個領域一直面臨競爭,但是競爭能讓我們做得更好。
(文/深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