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8 00:51:15
這家被譽為新三板集成電路測試業“領頭羊”的公司,素來鮮有公開報道,留給外界的印象是低調、穩健、神秘。然而,市場不免好奇,如此低調為何股價節節高漲,公司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了紛至沓來的投資者?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夏冰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夏冰 發自上海
“現在公司股價高了,資本好像對公司的關注度更高了。我明天又要接待一家基金。”華嶺股份(430139)董秘黃軼強日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
事實上,這家被譽為新三板集成電路測試業“領頭羊”的公司,素來鮮有公開報道,留給外界的印象是低調、穩健、神秘。然而,市場不免好奇,如此低調為何股價節節高漲,公司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了紛至沓來的投資者?
管理層和核心員工均持有股份
時間退回15年前。2001年,復旦大學下屬上海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旦微電子)和7名自然人合資成立了華嶺股份,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復旦微電子出資900萬元,自然人盧爾健、張志勇、葉守銀、武乾文、劉遠華、張祖民和王錦等7名股東出資75萬到1萬不等。
經過多次股權變動,截至2014年底,除控股股東復旦微電子持股50.29%、上海商投磐石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上海時空五星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各持有7.14%股份外,公司管理層和核心員工均持有股份。
華嶺股份的發展和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兩大公司——復旦微電子、上海貝嶺(600171,SH)息息相關。其中,與華嶺股份現任董事長施瑾和原董事長、目前第五大股東盧爾健密不可分。資料顯示,2001年成立之時,施瑾并無任何股份,1983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的他,1999年12月加入復旦微電子任副總經理,2007年10月起任上海華嶺集成電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10年7月起任華嶺股份董事長,在2009年12月3日的增資擴股股東大會上,施瑾出資22.6萬元正式成為股東(2014年底持股1.23%)。盧爾健則在1998年8月2日~1999年7月7日任上海貝嶺董事總裁,2001年4月參與創立華嶺股份,并出任董事長。
經過15年的長跑,尤其是掛牌新三板后,華嶺股份已是“奇貨可居”,其股價節節攀升。2012年9月7日掛牌首日,華嶺股份的成交價集中在5.88元至5.90元。兩年多后,2015年4月23日,公司的協議成交價一路沖高至40.13元,股價上漲了近6倍。
承擔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功能
集成電路測試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具有技術、資本、人才、專利、行業經驗以及認證等多方面的進入壁壘,測試技術研發能力則是首位核心競爭力。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華嶺股份位于上海張江的總部辦公區時發現,華嶺股份被授予認證通過的牌匾掛了滿墻:“第一批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軍工三級保密資質”、“上海市創新型企業”,以及上海市科委、國家工信部、國家科技部立項支持的“集成電路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和“上海市集成電路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等。
當記者問及滿墻牌匾榮譽中哪塊含金量最高時,黃軼強想了想,認真地回復稱“都高”。他告訴記者,別看華嶺相對資本市場來說是一家營收不高、體量頗小的中小型企業,可是實實在在的具有高科技含金量的“黑馬”公司,市場的青睞是有原因的。
“2010年我們就在張江管委會的號召下籌劃掛牌新三板,當時進行了股改,準備了申報材料,但直到2012年9月7日才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成為當時首批進入的上海兩家公司之一(另一家為新眼光)。”在回憶起公司敲開新三板大門時,黃軼強稱,自2012年掛牌迄今的兩年多時間內,公司發展平穩,由于在業內知名度較高,因此每年業務增長較穩定。“國內測試代工服務行業目前還十分弱小,測試業務主要集中在芯片制造和封裝企業,獨立的測試企業為數不多,僅有華嶺股份等10余家,像華嶺這樣專業的測試代工企業市場前景巨大。另外,該公司的業務成長性很好,且目標市場端的表現,承接的國家項目都很不錯。”半導體產業資深媒體人王展表示,全球半導體業發展到今天,集成電路測試業貫穿在集成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封裝及集成電路應用的全過程,以前它被合并在制造業或封裝業中,但隨著人們對集成電路品質的重視,再加上技術、成本和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因素,測試業目前正成為集成電路產業中不可或缺的獨立行業。
“不是光有設備就能測試了。測試設備是通用的,關鍵要有軟件,我們會對客戶的測試訂單開發一套程序,因此我們的很多核心資產是軟件著作權和專利,這些都是用于測試的科技成果,是我們的核心優勢,這要多年積累。”黃軼強表示,自2001年成立以來,公司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近300家國內外的集成電路企業提供了集成電路測試服務。
而在硬件方面,公司有4000多平方米技術開發和測試廠房,1000級凈化標準,還有包括45納米、12英寸測試系統在內的國際主流測試裝備100多臺套。
凈利潤率高于同行
挺進新三板后的華嶺股份,很快就迎來行業的政策紅利。
2014年6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相比2013年的2508億元,增長近千億。國家政策加大力度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使得該行業進入又一個黃金發展期。
受此利好,華嶺股份的市場前景被不斷看好,公司財報也愈發飄紅,業績走出了一條堅挺的上揚曲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華嶺股份的營業收入已從2011年的5330.69萬元增至2014年的8159.8萬元,凈利潤從2011年的1181.18萬元增至2014年的2498.9萬元。2014年,公司的凈利潤率高達30%,而這在集成電路行業并不多見。
對此,黃軼強解釋稱:“這一方面源自國家扶持。國家對集成電路行業支持很多,而華嶺是上海市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承擔國家的重大科技專項,因而政府、科委對我們比較認可,需要做鑒定服務都會來我們這兒。因此,承擔政府職能后的華嶺每年能拿到國家上千萬元的資金支持,這樣就攤薄了成本。另外,國家還負擔了部分的研發投入,如此就提高了利潤率。公司還通過了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財政局和上海市稅務局的高新技術企業復審,自2014年起3年內可繼續享受國家關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
黃軼強進一步解釋,“事實上,華嶺有獨斷性、壟斷性的技術優勢,我們的產能和業務走的是高端路線。測試產品工藝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也讓我們和其他企業競爭時更有優勢。”
國內資深測試行業專家華炯(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華嶺股份這種類型的測試廠實際上是一家重資產型公司,它的價值是測試機,如果要擴張,就要買設備。只有通過上市融資后,買了設備才能實現產能的成倍增長。目前國內測試行業非常火爆,如果一家公司要把營業額增加50%~100%,融資謀發展是必須的。”
他認為,“華嶺股份是生產性測試工廠型公司,這種工廠價格比較固定,起伏不大。由于市場行情決定的單機測算價格比較固定,根據測試產線的容量和產能,就能測算出毛利率,其毛利率也較為固定。因此,公司在利潤和營收方面比較透明和固定,不存在暴漲暴跌。”
除去上述客觀原因,利潤率高還和公司業務成功轉型有關,目前公司業務重心已拓展到行業領先的12英寸CP業務上。
2014年財報披露,華嶺股份晶圓測試(CP)和成品測試(FT)的業務量分別增長了4%和7%,雖然總體增長不大,但高端的12英寸CP業務量大增65%,在整個CP業務比重已達48%,超過8英寸產品成為公司最重要的業務收入來源。“這些年我們持續不斷投入于高端的12英寸平臺和測試技術,逐步淘汰了落后產能,目前我們的技術裝備始終居于市場主流,這可以支撐公司和同行業上下游領軍企業的合作,從而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黃軼強透露,目前公司測試成品業務中CP占比較大,“以前是6、8、10英寸比重較大,現在12英寸是大頭,其在近兩年業務的占比已超一半,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之一。下一步如何導入更多客戶和產品,是整個業務結構調整成敗的關鍵,而決定因素就是技術的研發能否匹配客戶需求。”
王展告訴記者,測試既是集成電路產業鏈中的一環,也是集成電路產品驗證出廠的關鍵,由于測試技術含量高、知識密集,一直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近幾年來,對于剛剛提速的國內半導體業來說,其測試能力相對IC設計、制造、封裝,是最薄弱的一環。特別是產品進入高性能CPU、DSP時代以后,此類產品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發展,遠高于其他IC產品,加上其作為高端產品,測試驗證和生產費用越來越高,IC供應商在測試上的花費接近產品總成本的三成,這也蘊含著測試業的巨大商機。“目前,國內CP行業的市場是穩定增長的,先進封裝應用技術對CP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總的來說,CP未來在各家公司的戰略比重會越來越大,不排除各家在這塊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華嶺股份的競爭對手就有鎮江艾科、北京確安等。事實上,有資金的話,進入CP的門檻不算太高,這類公司只有測試程序的開發和設備改造的費用,測試的總體投入要比封裝廠少得多。”華炯指出。
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隱憂
市場除對公司利潤率過高的質疑外,還有聲音指出,控股股東復旦微電子占公司營收過大,造成關聯交易比例過大,為公司帶來的較高經營風險。
財報顯示,華嶺的主要客戶均為集成電路產業鏈上下游的設計、制造、封裝企業。公司前三大客戶為復旦微電子、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和深圳市國微電子有限公司。
年報顯示,2013年和2014年,公司對控股股東復旦微電子及其關聯方的關聯交易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2.03%和46.88%,這也意味著,如果控股股東的生產經營情況發生不利變化,或其競爭能力下降,將可能減少對公司的測試業務,從而對公司的銷售業務收入帶來不利影響。
對于上述問題,黃軼強解釋到,“華嶺與復旦微電子的業務都是獨立的,在關聯交易的定價上參照市場化的定價原則,與母公司做生意也有‘討價還價’。”
他坦言,“華嶺成立之初,的確對母公司有依賴,但走了多年的市場化道路,關聯交易確實在不斷下降。2014年,我們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努力發展國內優質公司成為穩定優質客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關聯方交易在營收中的比例。”
華炯也提出,“短期內,如果復旦微電子和中芯國際的業績有明顯增長,或業界普遍看好,華嶺股份的業績也就不會差。財報披露,華嶺的測試業務對大客戶的依賴性較大,如果這兩個大客戶不行了,他們要重新開發一個大客戶也不容易。”
采訪中,有業內專家坦言,除去母公司的關聯業務,未來華嶺股份業務的擴展性和強度,值得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