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30 01:05:3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星通聯華于2002年成立,至今已有13年。在這期間,星通聯華創始人、董事長張全升錯失過發展良機,也遭遇過資金窘境,但一直沒有放棄。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位于北京北五環附近的星通聯華總部,就知名VC機構DCM為何會在公司“潛伏”8年,公司業績實現“反轉”的原因等問題,與張全升展開近兩個小時的對話。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張全升難掩國家物聯網、環保產業政策密集發布帶來的興奮。
水治理門檻高市場大
NBD:“水十條”剛剛發布,在水污染治理檢測方面,公司有何優勢?您對市場有何預期?
張全升:環保部、水利部和國土資源部正在聯手治理地下水污染,這方面的投入一年有十幾億元。未來,水處理市場的規模可能超萬億元,其中前期檢測方面的規模達幾十億元。今年5、6月,地下水水質監測招標會真正啟動,公司將陸續參與這些投標。在水治理上,星通聯華和專業水務公司是上下游關系,星通聯華負責前期實時在線監測地下水有關元素含量,這部分內容要求非常專業、門檻也很高,不會有大量的競爭者,目前國內也就只有五六家公司達到技術要求。
NBD:土壤修復與治理已經開啟,公司在這方面又有哪些優勢?
張全升:“土十條”規劃雖然還在制訂,但市場目前已啟動。例如今年,北京已列出近一百億元的土壤修復計劃。星通聯華將參與實施這類計劃。此外,一些大型央企如中石油、中石化等,這些年一直在治理土壤污染,我們也都有接觸。政府未來如果規定“誰污染誰治理”,市場會更大。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從初期檢測監測,到后期出治理工程咨詢方案,我們將實現全產業鏈介入。公司在地下水水質監測和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合計投入,占總投入的15%左右。
目前,公司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來自美國、德國等一些外資公司,但是我們的合資公司股東——日本OYO地質株式會社,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也有優勢。
將拓展供應鏈金融服務
NBD:公司布局智能物流板塊有哪些動作?
張全升:星通聯華在智能物流產業上已經發展很久了。我個人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做博士后時,研究的課題就是《我國智能物流的發展模式研究》。從公司層面看,星通聯華從2010年開始投入相關芯片和高端傳感器研發,用了四年時間和韓國合作,到現在才在國內上市;北斗GPS芯片是去年底才拿到單子并開始銷售;參與的國內自主知識產權超高頻RFID芯片,今年6月開始生產。另外,公司還和山東高速公路集團合作試運營物流綜合平臺——“滿易網”,且還將與其他幾家高速集團來推動這一模式。
NBD:在智能物流方面,公司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
張全升:星通聯華不是去做物流本身,是通過物聯網技術提供物流在線信息化服務,屬于一個細分市場,未來還將拓展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大數據渠道服務。
NBD:在星通聯華的業務框架里,還有橋梁防災減災。您認為,這一市場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張全升:橋梁減災防災檢測是我們傳統業務,屬于“穩賺”的項目,目前國內有60多萬座橋梁需要在線監測,但不像環保和智能物流那樣受市場重視。
NBD:您對于公司未來的增長有何預期?
張全升:目前已有了不錯的訂單。另外在物流綜合信息平臺業務方面,今年6月開始,公司每月均會有穩定增長的服務費收入,因此星通聯華1年可以很容易實現2億~3億元營收。去年公司的營收約超1億元,今年將超2億元,后年會維持這樣的增長速度。目前,公司的毛利率約為近30%,未來肯定會更高。今后政府加大投入后,我們的研發費用等還可以攤薄。
NBD:您如何看待公司對政府業務依賴度高等問題?
張全升:實際上,公司的智能物流板塊對政府業務的依賴度很小,但在地下水監測和土壤污染檢測修復業務上,依賴度的確比較高。但反過來看,政府項目也有好處:門檻高競爭小,資金有保障。隨著招投標環境越來越規范,這一市場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